张义:构建灾害救援系统 挽救更多生命
张义(中)在东盟国际灾害救援演练中指导演习人员使用灾害医疗救援系统(2011年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裴鑫摄
张义(左一)在实验室中测试灾害救援系统(9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裴鑫摄
张义(中)给学生们讲解灾害救援系统的功能构造(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裴鑫摄
张义(中)给学生们授课(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裴鑫摄
新华网上海9月22日电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79年生的张义是卫生勤务系一名年轻的教师,但已经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深耕多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巨大的伤亡让张义深感震撼:“地震在短时间内会造成重大伤亡,在灾害过后救死扶伤,挽救生命,更是医疗救护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合理部署医疗救护力量,如何让震后医疗救援工作更为高效,让批量伤病员得到快速、准确救治,这些问题在张义的脑海中挥之不去。2008年开始,他一头扎进重大灾害医疗救援系统构建这一重大命题。
“自然灾害中的伤病员发生速度快,数量大,伤情复杂,必须快速识别分类,给予有效、精确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兼顾前后方医疗资源的快速、合理配置,伤病员的后续康复等问题。”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综合软件工程、数据库、网络、系统集成等多种技术领域,还必须充分考虑医患需求,做大量的实证调研。为了全面了解灾害救援的薄弱环节,他跑遍了汶川地震重灾区的所有县市,走访灾民;为了采集伤病员数据,课题组成员深入玉树地震灾后救治伤员的62所医院,指导救援工作,进行系统验证;为了使组织指挥体系更为便捷和高效,他经常在实验室通宵达旦,只为改进一两个细节。玉树地震后,研究成果“医疗救护分队灾害救援卫勤指挥装备”首次投入部队卫勤分队的灾害救援,有效提升了伤病员救治的效率,降低了伤死率。他参与写作的《汶川地震医学救援经验》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的,时任卫生部长的陈竺院士评价:“这是我国灾难医学界给世界医学界的宝贵财产”。
为了让救援系统更为完善,张义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参与各种演习。11年和13年,他两次作为专家组成员被国防部选派赴印尼、文莱指导“东盟国际灾害救援演练”,参与国际多边救援方案的桌面推演。2013年,他牵头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他所在课题组参与完成的《卫勤决策支持平台的构建与应用》作为全军医学领域的重大军事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张义看来,研究成果得到肯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灾害发生后,如何切实提升医学救援的时效性与科学性,实实在在挽救了更多的生命才是医疗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因此,他紧贴灾害现场伤病员救治需求,潜心钻研,率先提出“基于数据化的伤病员医疗救治平台”课题,获得了军队创新专项的支持,牵头灾害救援伤病员医疗救治的数据化、智能化研究。让他自豪和欣慰的是,目前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已逐渐深入,指挥、救护、办公、通讯等功能模块已经实现了便携化,并已逐步在灾害医学救援与指挥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新华社记者 裴鑫摄
来源:http://sh.people.com.cn/n/2014/0922/c134768-223951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