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魅力城市 打造幸福家园

13.09.2016  21:37

——我市强力推进城市建设上水平出品位综述

 

楼高路畅,天蓝地绿……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让省会充满魅力。本报记者 张晓峰 摄

 

城市建设的轨迹,记录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历程。纵览近年来石家庄城市发展的历史性巨变,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绿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构建起“一河两岸三组团”的城市框架,不断掀起城市建设的新热潮,城市的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城市面貌华丽蝶变,楼高了、路畅了、天蓝了、地绿了、水清了、气爽了,一幅记载着非凡“城迹”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本报首席记者 靳晓磊 记者 宋 钧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重大历史机遇,着眼于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第三极”和建设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认真审视和谋划推动省会城市建设,强力推进城镇建设上水平、出品位。

——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深入对标先进城市,大力提升省会的承载力、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部分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完成后,城区面积由469平方公里拓展到2206平方公里;

——抓好中心城区的改造提升,大力推进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城市管理、聚集产业、环境质量上水平,努力在城市的精细精美上下功夫,让城市变得更加细致、精致、极致,一座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市已展现在世人面前;

——加快省会向北跨河发展,大力推进正定新区建设,努力打造产城融合、特色鲜明、绿色低碳、品质一流的现代化新城区;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加快正定古城保护力度,千年古郡、北方雄镇的历史风貌,初步显现;

——加快实施大型功能性场馆、轨道交通、快速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承载能力,地铁1、3号线首开段实现“轨通”,石家庄人的地铁梦渐行渐近;大力实施省会对外大通道建设,统筹谋划推进铁路、公路、航空等基础设施,打造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使京津石“同城化”效应尽快显现

……

石家庄是全省的‘第一窗口’,代表着河北的形象,一定要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推进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努力在全省带好头,在全国创一流。”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瑞彬多次强调,我们一定要把这座城市建设、管理得更好,让咱们石家庄的老百姓真正体会到: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今年1月25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省会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省会建设发展问题,这在河北历史上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省会工作的高度重视。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我市以更高的标准掀起了城市建设的新高潮。

随着城市建设一项项重点工程的实施,城市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省会城市的功能、形象和品位显著提升,城市容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崭新的城市已展现在世人面前。

高起点规划 扩展城市空间发展格局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图,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质量。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的规划,为石家庄拉开城市框架,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从战略层面研究谋划城市的建设发展,坚持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管理服务,以高瞻远瞩的科学决策和高水平的规划,引领城市科学发展。

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于2013年9月23日由国务院批复,这是建国以来我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此次规划的批复也是我市城市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此次“京津冀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的定位,反映了城市从产业职能向综合职能的转变。这一定位是国家立足于我国区域发展的形势,从支撑京津冀城市群构建的角度赋予的,从城市间关系角度明确了石家庄在区域中发展的战略地位,标志着石家庄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规划将城市由产业职能转向综合职能,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新的思路。

跨过滹沱河向北发展的战略布局,为石家庄勾画了一张宏伟的发展蓝图。

在研究谋划“十二五”工作期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依托正定历史文化名城,构筑石家庄“一河两岸”发展新格局。如此,曾经掣肘石家庄城市空间布局的滹沱河,将变成城区内的一条景观河。

在空间发展上,跨河建设新区的空间举措为石家庄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发展环境、承载发展机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为石家庄打造高水平的城市环境、承载和对接京津的发展机会创造了条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朱力在谈到石家庄“一河两岸”规划时如是说。

努力将大正定新区打造成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京津产业转移的主平台,以及省会‘十三五’建设发展的主战场,力争到‘十三五’末,使之成为省会乃至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这是2015年12月召开的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上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这不仅是我市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历史机遇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未来五年这座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如今的正定新区,正在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崛起,处处展现勃勃生机。

土地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土地空间,好的项目无处摆放,更没办法进行产业布局。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可以大幅增加城区面积,极大地拉开城市框架,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充分发挥省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014年9月,我市进行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桥东区,所辖范围分别划入桥西区、长安区,藁城、鹿泉、栾城三个县(市)转为区的建制。”——此次行政区划调整为省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为建设幸福石家庄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行政区划调整后,市辖区面积增加1700多平方公里,达到220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从303.92万增加到455万;核心区经济总量将由1092.1亿元增加到2064.4亿元。

这是我市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加快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石家庄步伐,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过区划调整,实现资源重组整合、协调发展,则是此次区划调整带来的更深层次的意义。专家认为,此举在优化空间布局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增强了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提升了城市的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

眼下,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市正按照“一河两岸三组团”的城市格局,加快省会城市向北跨河发展。“两环五纵五横”的高速路网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海绵城市已融入规划建设各环节,实现“多规合一”一张蓝图的愿望指日可待。

高水平建设 大交通路网格局日渐清晰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优化改善环境、提升文化品位、全面提高承载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始终坚持高水平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石家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交通路网作为城市的动脉,2010年以来,被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2012年3月,“铁路入地”工程完成,这个被铁路分割的城市实现“缝合”。同年12月,在“行云流水”的东广场、“水润石门”的西广场的掩映下,融入赵州桥元素的石家庄新客站以全新的姿态亮相全市。

紧接着,火车站周边配套工程全面展开。连接新客站、新胜利大街的南二环立交桥,设计双向8车道的新胜利大街,于2014年12月基本建成并通车。

城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让市民感受到了触手可及的变化。“这条断头路打通真是太方便了,以后去北边的菜市场再也不用绕道建设大街了。”2013年底,外贸街丰华路至华北路段打通,家住附近小区的市民赵青乐得合不拢嘴。

据市城投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市区共完成了9座桥梁、83条道路新改建,其中包括师范街、雅清街、蓝月路、庭苑路、新石北路、天翼路等14条断头路,新增道路124.5公里,新增道路面积416.46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由15.16平方米提高到了18.57平方米,创造了我市道路建设的新突破。

加快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拉开城市框架、增强载体功能的需要,又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按照这一思路,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交通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公路路网体系,省会大交通路网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共完成投资443.7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1.6倍。干线公路及城市快速路建设43项665公里,完成投资92.34亿元,建成通车6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里程6388公里,完成投资38.6亿元,实现县乡公路中型以上桥梁无危桥运行。

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不仅有畅通的地面工程,还有地下紧锣密鼓建设的轨道交通工程。

十二五”期间在建工程为1号线一期和3号线一期首开段,将于2017年上半年建成并投用,运营里程达到30.3公里,主要解决我市东西向主通道交通需求。2020年前建设完成2号线一期和3号线一期两边段工程,运营总里程达到59.6公里,形成市区东西南北贯通的轨道交通骨干线网。

我市地铁建设自2012年9月28日在小灰楼站吹响开工的号角,一路走来,全力以赴。

2015年底,我市地铁1、3号线首开段圆满收官,实现了“洞通”的目标;2016年4月,地铁1、3号线首开段实现“轨通”;2016年7月6日,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实现“电通”。石家庄人的地铁梦渐行渐近。

再把视线转至京津冀版图,“十二五”期间,省会百年铁路枢纽宣告跨入高铁时代。

京广高铁的贯通对于我市来说,意义重大。省会迎来了高铁时代,拉近了我市与周边城市的距离,为“一小时交通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加速城市之间资源的流动和共享,同时,对催生旅游市场繁荣起到积极作用。

就在京广高铁开通三年后,全长158公里的津保铁路正式开通,与既有京广线衔接,缩短石家庄、邯郸与天津、秦皇岛、唐山等城市的距离,石家庄至天津实现了90分钟通达。

2016年9月10日,石家庄站至上海虹桥站开通高铁,只需7小时的时间,比之前最快的直达车缩短了近5个小时,至此,石家庄的高铁覆盖区域进一步扩大。

此外,国家规划“四横四纵”快速铁路网的“一横”——石济客专,正在加紧建设中,建成通车后,济南至石家庄之间将实现高铁80分钟通达。石家庄与北京、天津、郑州、太原、济南等五大城市的“一小时高铁交通圈”正在加速形成,将逐步实现城市之间资源的快速流动和共享,进一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伴随着城市路网的大跨步式提高,发达的交通使城市缩短了距离。如今交通越来越便利,家门口的美景也越来越多。

吃饭、购物、看电影都在一个商场很方便,对于‘一站式’的服务理念越来越理解了。宽阔的马路,川流不息的车辆,高楼大厦林立,咱们‘国际庄’越来越有‘国际范儿’了。”看着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商业综合体,土生土长的石家庄人付彦说。

随着万象天成的建成、裕华万达广场的开业,一座座地标式建筑在我市可谓遍地开花。城市综合体把分散在城市中各个不同功能的建筑统一结合起来,使之功能互补,并覆盖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为我市市民提供了一个舒适、方便、快捷的空间,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提升了城市的承载力,同时,它作为快速推进城镇化水平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了撬动城市新一轮发展的有力杠杆。

截至目前,我市已经建成并投用的城市综合体数量达到14个,省会服务业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变得更有“大都市范儿”。

2016年,城市建设还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正全面展开,按照规划,三年内我市将建成地下综合管廊45.01公里。此举,将对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将进一步促进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提升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标准绿化 浓浓绿色充盈城市空间

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随着时间的流逝都会渐渐陈旧而失去光彩,只有树木,在历史的长河中滋润、丰满,越来越展现出其迷人的风采,并将最终成为城市历史的标志。

尤为重要的,城市的绿色更是区域生态环境的支柱,在为人们提供一方绿荫的同时,无时无刻不在改善着城市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因此,园林绿化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形象品位,更关系到生态环境的优劣。

大力推进城区园林绿化扩面增绿、上档升级,努力使省会城市更宜居、更漂亮、更有品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区园林绿化工作,要求实施大规模、高水平绿化,造福全市人民。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近年来,我市坚持“大绿量,多层次,多色彩”的绿化理念,掀起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效果最好的园林绿化建设新热潮,城市绿量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市形象品位快速提升。

道路绿化是距离市民最近的绿色。几年来,我市围绕建设“林荫型、景观型、生态型、节约型”的道路绿化理念,不断加大城市道路绿化力度。

二环路是省会的重要交通干线。为全面提升二环路道路景观绿化水平,2010年以来,我市通过实施沿线绿化景观综合整治提升,累计新建提升绿地120公顷,新建游园绿地20余处,形成了绿量丰富、特色鲜明、景观靓丽、功能齐全的生态景观长廊。

同时在二环内,大规模、高标准的道路绿化景观提升工作一波波展开。2012年,全面启动了主干道绿化提升工程,对和平路、裕华路、中山路、槐安路、体育大街、广安大街和中华大街等7条主干道增植乔灌木37万株。

2012年9月,我市顺利完成了9.6公里的京广铁路沿线绿化工程,新建绿地75.6公顷,全面改善了京广铁路两侧杂乱无章、满目疮痍的落后面貌,让一条蜿蜒的“绿龙”穿城而过。

浓绿的色彩从城市中心区域蔓延开来。在城市边缘,按照“增加绿量、体现特色、提升品位”的原则,几年来,对京港澳高速裕华路口、京昆高速中华大街,以及307国道、107国道等10余个出入市口,实施了大规模绿化建设,累计完成30余公里、近130公顷的绿地改造提升任务,为省会新添了一张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截至2015年底,省会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9103.33公顷,较2010年新增2138公顷;绿地率达到40.62%,绿化覆盖率达到44.7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20平方米,以街道、河系绿化为网络,以庭院单位绿化为依托,以公园广场为亮点的城市绿化新格局已经形成。

鲜花是城市园林色彩里最亮丽的颜色。

今年8月末,整修后的滹沱河景区重新开放,千亩花海再展风姿。这里已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它不仅是城市绿化的一个成果,更是近年来我市园林绿化理念的集中体现。

2010年以来,我市通过大量增植彩叶树种和观花植物,不断增加城市园林色彩,并坚持“大绿量,多层次,多色彩”的绿化理念,扮靓城市四季,让赏花不再是春天的“专利”。

几年来,我市在“四横”、二环路等12条道路逐年增植观花观叶植物,打造观花植物组合景观,在城市中相继建成了一批色彩鲜明、景观靓丽的道路绿化典范,提升了园林绿化形象品位。

2015年,我市在17条主次干道两侧大规模增植彩叶植物,其中重点对裕华路、体育北大街进行了绿化景观提升,共增植各类彩叶植物55万株,进一步丰富了城市园林绿化色彩。

今年以来,我市更进一步加大花城建设力度,全面开展2016年花城建设工程。目前,我市2016年花城建设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共种植各类时令花卉400余万盆、树状月季6000余株。

从春季一路花香的裕华路,到秋季滹沱河畔的“滹沱河花海”,再到冬季公园内广场内的丛丛梅花、郁金香。“城市里时时处处都能看到鲜花,不仅把城市装扮漂亮了,心情也更舒畅了。”近日,在滹沱河花海赏花的市民李先生说。

近年来,我市还以打造城市生态水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水系建设,形成了全长191公里的“一河两环”总体格局,水绿交融、净河绕城的生态景观,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园林绿化发展带来的艺术享受。

同时,全面推进滹沱河生态区建设,通过在滹沱河两岸湿地大规模补植乔灌木和水生植物,逐步修复滹沱河生态环境,形成了主题鲜明、充满活力、风格各异的滨水景观带。

精细化管理 细节处彰显城市品位

裕华路友谊大街路口东南角有一处白色污染,请立即派人清除。”9月9日下午,在桥西区城管可视化监控管理中心,值班员根据监控屏幕显示,向一线环卫人员下达指令。

短短10多秒后,监控屏幕上出现了一名手持环卫工具的环卫工。她根据指令提供的方位,准确找到了那处白色污染,并迅速进行了清理。这是我市采用可视化监控系统,对城市进行精细化管理的一例。

一座城市的容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也代表着这座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水平。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要求“进一步对标先进,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水平,努力做到细致、精致、极致,将精之又精、细之又细的管理触角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城市到处整洁有序、体现管理。

按照市委、市政府这一要求,我市狠抓城市容貌整治、夜景亮化、路面保洁等关键环节,相继开展了“发动群众参与城市管理”、“万名城管齐上阵、带动百万市民清环境”等系列活动,不断提升城市容貌水平。

2012年,我市以学习对标天津为契机,在坚持日常管理的基础上,下大决心、下大力气开展了省会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工作。这也是石家庄市历年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力度最强的一次综合整治工程。

在此基础上,下大力气推动市容清扫保洁工作,投巨资新购置大型清扫车,城区主干道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清扫,上百条路段全部达到了24小时或16小时保洁;开展了以渣土治理、占道经营清理、广告牌匾规范、道路清洗为重点的市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城市环境明显改观。

2016年以来,我市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创建文明城、城管在行动”为主题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以市容环境“五项提升”助力文明城市创建,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整洁有序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我市建设开通了数字城市管理系统。该系统以万米单元网格为基本单位,综合公用事业、市政设施、电力通信、园林绿化等城市部件和城市管理相关信息,构成了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运行后,我市不断对其进行优化改善。为适应新的管理形势,更好地发挥数字城管作用,2011年,我市启动了数字城管系统二期建设,有力推进了区域拓展、功能提升、模式创新、阳光考评和文明创建。

2015年初,桥西区又建成了城管可视化监控管理系统。这是全省建成的第一个城管可视化监控平台,可监控路面垃圾、渣土遗撒等影响市容卫生的行为及现象,并及时安排人员现场处置。

城市道路是否干净,事关城市形象,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2015年6月,我市试运行了“以克论净”环卫作业考核法,通过对道路、便道上一平方米内的尘土进行称重,以此作为评价清扫保洁质量的依据。

采取“以克论净”的环卫作业考核方式后,通过量化考核办法,用数字说话,用数字评价,使环卫作业考核从“定性”变为了“定量”,更加科学、准确、公平、公正,进一步促进了城区环卫质量的提高。

同时,我市还不断加大环卫清扫保洁力度,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实现巡回动态保洁;对二环外的出入市口、早晚占道市场、公交站台和商业区、无物业的老旧小区、城中村等集中治理,建立了二环外城中村专业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和督导考核队伍。

城区防汛事关生产发展、生活安定、生命安全,是城市发展稳定的大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区防汛工作,坚持“贵在预防,重在落实”的原则,积极开展各项防汛应对工作,城区连续多年安全度汛。

近几年来,我市先后对槐安路、裕华西路等36个积水严重的地段进行了管网改造;提前建成东二环南延排水主管道,解决了城区东南部数十万人口的排水难题;完成了建华东街超大雨水泵站建设……一系列排水设施大工程的建设,全面提升了城区排水能力。

极大拓展的城市空间,显著增强的载体功能,日新月异的城市环境……几年来的巨大变化,在省会城市发展的画卷上挥洒下一笔笔浓墨重彩。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将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不断加快推进省会城市建设,努力把石家庄打造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第三极”。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