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强市美丽宜居沧州
(记者张岚山 戴绍志)记者从4月10日召开的沧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获悉,2017年,该市将按照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生态宜居美丽沧州的目标定位,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主基调,奋力改革创新,提升质量效益,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沧州市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和9%。主要污染物减排总量、环境质量控制等全面完成省考核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沧州市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积极扩大产业项目投资,鼓励支持社会领域投资,确保传化物流智能公路港、明珠服饰文化产业创意园等200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顺利推进,河北盛腾50万吨芳烃等100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全年完成投资2000亿元以上。突出抓好总投资超5000亿元的30个重大战略支撑项目,加快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园、核燃料产业园建设,力促海兴核电取得突破性进展。
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实施“双百工程”,扶优扶强100家重点企业,推进100家技改企业转型升级。做实做大新兴产业,实施七大新兴产业发展“助力工程”,在项目引进、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加快北京科创园渤海新区产业基地、北航科技园、中捷通航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做特做专现代服务业,推动全域旅游和产业融合发展,用足用好白洋淀、大运河、渤海湾、武术和杂技五大顶级资源,加快建设大运河人文体验带、环渤海休闲度假带和白洋淀生态旅游带。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研发链条,新建省级以上产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科技孵化器等创新服务平台19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启动新一轮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抓好苗圃、雏鹰、小巨人和上市四大工程,年内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800家以上、科技小巨人企业80家。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赋予科研院所和高校更大的科研自主权。深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突出抓好北京路“双创一条街”,新增省级众创空间4个、市级众创空间20个。
着力推动协同发展、沿海突破。坚持打好京津、沿海“两张牌”,把临北京、靠天津、沿渤海的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加快对接京津、区域融合。着力打造沧州现代产业基地、渤海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任丘石化产业基地三大对接平台,加快推进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北交大轨道交通综合研发和试验基地、津冀(沧州)产业转移升级示范区、京津现代服务业转移基地建设。全力推动保沧、津承沧等城际铁路前期工作,确保石衡沧港城际铁路9月份开工建设。深化陆海统筹、港腹联动。围绕发挥渤海新区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港口功能,提升运营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贸易综合大港。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构建以石油化工、冶金装备、港口物流等传统产业为基础,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临港产业体系。加强与腹地沿线城市、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加快“内陆港”、物流基地建设,扩大以集装箱为重点的海铁联运、多式联运。
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中心城市能级,着眼东西部均衡发展,支持新华区“东扩南进”、拉大框架,运河区完善功能、丰富内涵,不断增强人口集聚能力。实施总投资422亿元的145个重点城建工程。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以美丽乡村建设12个专项行动为抓手,高标准完成590个省级重点村改造提升任务。
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更大进展。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以更大力度简政放权,推进审批流程再造。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不断改善大气质量。 坚决控制污染物排放,确保PM2.5平均浓度下降10%左右。加快普及城市集中供热,深入实施气(电)化工程,抓好农村散煤替代和清洁能源高效集中利用。全面加强生态修复保护。统筹实施东部盐碱地绿化和南部、西部沙化土地治理工作,年内每个县(市)至少建成2个万亩绿化大方或生态林场;全市新增造林面积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