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药“一药难求”如何化解

16.09.2015  23:00

本是一盒仅售7.8元的普通药,因为在医院里时常难觅踪影,结果在黑市上被炒到4000元,“身价”涨了近500倍。记者调查发现,一些能在关键时刻救命的廉价好用药在现实中常常成为“孤药”。不久前,杭州市萧山区一位出生不到8个月的婴儿韩果果得了婴儿痉挛症,进入浙江省儿童保健院进行治疗。然而,作为最有效治疗用药的注射用促皮质素却在医院仓库内无货,家长和医护人员多方联系发现,其他多家医院也无存货。(据《北京晨报》9月15日报道)

按理说,价格低、疗效好的药品,能够得到众多患者的青睐,企业会大量生产才是,但为什么现实中越是这种廉价好用的药品,却越容易出现短缺呢?一是定价机制过于僵化。长期以来,不少廉价药品招标价格过低,且多年未变,而生产药品的原材料、人工等成本却早已大幅度上升,药企无利可图,自然就对此类药品进行减产或停产。二是卖此类药品利润微薄,一些医院不太愿意采购,而是倾向于选择利润大的药品替代。同时,有些廉价好用药需求量不是特别大,医院索性不进货。

要改变这种局面,让廉价好用药不再“一药难求”,需要政府部门有所作为。一方面,职能部门在严格药品审批的基础上,建立动态灵活的调价机制,同时实时监控药品的生产供应情况——发现市场调节不足以刺激厂家继续生产廉价好用药的积极性,就马上采取相应的行政调节措施,比如指定品牌药企进行生产,然后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补贴。另一方面,应从政策上鼓励医院尽量使用廉价好用药,比如可以实行政府补助与使用廉价药挂钩制度。在这方面,宁波市有过成功的尝试。2008年起,宁波出台的《市级医院使用廉价药物经费补助实施办法》特别规定,市财政给医院的补助与最小包装价格30元以下药物的使用情况挂钩。这一办法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总的来讲,只有企业有了继续生产的动力,药店、医院也有“”可图时,这些廉价好用药才会重新回到药店的柜台上、医生的处方中,让广大患者享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钱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