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幸福日到来之际 秦皇岛市民纷纷说幸福

22.03.2016  16:36

  “幸福就在自主自足之中。”“幸福属于满足的人们。”“任何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工匠。”这是西方哲人对于幸福的理解。3月20日是国际幸福日,在我们 这座多次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秦皇岛,什么样的生活是幸福的?那些幸福的人有着怎样的生活状态?他们各自对幸福又有何看法?

  退休教师陈淑兰:我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我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3月18日,在海港区和平花园社区陈淑兰的家里,66岁的她热情地给我们斟上功夫茶之后这样说。

  之所以幸福,首先是因为陈淑兰家有个“老神仙”——她95岁的婆婆。“有妈才有家,老妈像聚宝盆一样将她都已经70多岁的子女以及杭州、沈阳的晚辈 们团结在一起”。老人身体没毛病,头发也正由白返黑,平时没事儿爱绣花。陈淑兰还记得“老神仙”前年去杭州时兴奋的样子,所以,接下来准备带老人去西安看 兵马俑,圆老人一个心愿。

  孙子聪慧懂事,让陈淑兰很高兴。他是青云里小学一名六年级的学生,成绩稳居年级第一。“作业对他来讲从来不是负担,家人也从没为孩子的作业犯过愁。”因为他在课间或者校车上就完成了,到家就是尽情地看喜欢的课外书,几乎一天一本。

  陈淑兰和儿媳处得也很好。“婆婆对我疼爱有加,我想不疼她都难,只能加倍偿还。”她的儿媳如是说。“儿媳嫁到咱们家来就是咱家的人,给咱生儿育女,儿媳比女儿陪伴自己的时间要多,不对她好对谁好?”这是作为婆婆的陈淑兰的话。

  志愿者田礼:幸福就是分享爱和快乐

  田礼,80后,河北港口集团一名普通职工。同时,他也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

  在单位,田礼负责社保工作,经常帮职工报销医疗费。这个工作接触病人比较多,工作的特殊性让田礼对生命、对幸福有了自己的理解。

  知足,这是田礼很喜欢的两个字。在他看来,对于物质、精神,我们可以有更多的追求,但一定别忘了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而作为一名志愿者,看到弱势群体得到帮助,看到不文明的行为被纠正,看到市民的整体素质在提高,是田礼最高兴的事儿。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田礼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公益活动上。“很累,也很幸福。”从最初的一名普通志愿者,到2008年组织第一个公益团队,再到如今的我市学雷锋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田礼一直没忘记自己最初的目标:尽可能地帮助更多的人。

  给孤寡老人送去冬衣、为孤儿院的孩子准备生活必需品、为品学兼优的贫困孩子筹集学费……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多的人得到爱和快乐,这是田礼心中最有意义、最幸福的事。

  农民王庆明:健康、有事干,就是幸福

  3月17日下午,记者联系上王庆明时,他正在哄小孙子玩。

  王庆明51岁了,是青龙满族自治县马圈子镇一名普通农民。对他来说,幸福就是五个字:健康、有事干。

  王庆明有一儿一女,如今都已成家立业,在市区定居。王庆明说,他没啥本事,孩子找工作时帮不上忙,幸好孩子能干,各自找到了称心的工作。现在外孙4岁,孙子一岁半,逢年过节儿女们拖家带口一回来,就是王庆明最高兴的时候。

  儿子、儿媳工作忙,小孙子就跟着王庆明,家里还有79岁的老母亲,照顾这一老一小是王庆明和妻子杨女士最重要的事儿。

  “岁数大了,老人身体不太好。”母亲生病时王庆明最忧心,却没什么好办法。妻子杨女士也经常生病,每每看到母亲、妻子被病痛所困,王庆明就觉得,能有个好体格,健健康康的,那就是最幸福的。

  儿女们常年在外,王庆明想啊。逢年过节回来不了几天,就又要走了。岁数越来越大,王庆明特别希望孩子们能时时刻刻在跟前儿。但他也知道,这不现实。

  王庆明劝自己:孩子们有自己的生活,趁年轻多做点事,多攒点钱,是好事。

  网友晒幸福:

  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CC:我觉得幸福往大了说就是“国家繁荣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往小了说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能打小怪兽”。对于我来说就是我爱的人健健康康,我能够自给自足,每天有点向上的小突破就够了!

  福娃:幸福就是每天晚上和孩子一起看故事书,看着孩子用小手指着字很努力地读故事给我听,看着孩子香甜地睡着,然后轻轻亲一下。每天睡前,孩子都会对姥姥说,“姥姥,睡觉盖好被子。姥姥,好好睡觉。姥姥,辛苦了!”看到孩子这么懂事,我觉得这真的就是最幸福的事。

  最爱老友记:我心中的幸福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不需精彩,只求简单平安。

  燕窝:能够发自内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哪怕累,哪怕苦,哪怕有压力,哪怕很忙碌,只要内心喜欢,并且为之努力奋斗,就是幸福的。

  大哥:突然想起高中语文老师一句充满哲思的话:“轻度的贫寒是种幸福。”就像攒攒钱买了自己喜欢已久的东西,比根本买不起或轻易得到都会更幸福些。

  专家说幸福:

  幸福其实很简单

  3月18日下午,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万长松说,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角度分析,当最起码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又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大概就是一 种比较复杂的个人体验,与个人选择与修养密切相关。万长松拿自己打比方,作为一名大学老师,他现在更关心自己的学术研究做得好不好,教课能否让学生受益更 多或者学生是否有出息,这些东西比涨工资更能让他感受到幸福,因为他迫切需要实现自我价值。

  那么普通民众怎样才能增进自己的幸福感?万长松的答案是,创造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基础。不要站在道德审判的角度去看,个体谋求优厚的生活条件历来是 刺激社会发展的动力。其次,谋求幸福要适度,贪得无厌不会拥有幸福。再次,精神层面的享受与追求能大大提升幸福感。做好事、干自己喜欢的事,尽情享受爱 情、亲情与友情。“幸福是简单的,它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万长松说。(本报记者杜楠 孟令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