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22.01.2018  13:31

  全流程发力 加快我国新药研发生产上市

   新闻回顾:2017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这是继2015年8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出台之后,又一个深化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文件,对我国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文件明确提出,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实行备案管理,将临床试验条件和能力评价纳入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对开展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建立单独评价考核体系。此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出台了多个加快药品上市的文件。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品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陈昊点评:该文件的出台和实施,将对加快创新药物和器械的研发上市产生深远影响。从供给侧来看,近几年我国医药企业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申报数量逐年增加,化学药与生物药大幅度增加,产业实力不断提高,文件对新药、仿制药做了界定,研发程序与国际接轨,解决了监管层面的制约,堪称扶植创新的根本性改变。从需求侧来看,临床未获满足的需求亟待新科技解决,政策为临床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研发提供了优质土壤,将促进研发提速,同时加快上市审评速度,有利于降低研发成本和上市价格,更好地实现新药、新器械的可及性。

   噻托溴铵对早期慢阻肺疗效获确认

   新闻回顾:由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冉丕鑫课题组牵头,国内24家医疗机构参与,共入组841名早期慢阻肺患者的全球首个大型噻托溴铵治疗早期慢阻肺临床研究论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该研究表明,对早期症状不明显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通过药物干预能够持续改善肺功能,减少疾病的急性加重,延缓肺功能下降速率,提高生活质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王广发点评:关于疾病防治,早防早治效益最高。有数据指出,目前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达9.9%,且防治效果不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患者治疗时机过晚,导致患者病情难以完全逆转。此前,国外相关指南并不推荐对早期慢阻肺患者进行干预,只是对有症状的患者进行治疗,主要原因是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该项研究开创性的意义在于,证明了对早期患者应用噻托溴铵是可获益的,不仅能够减少急性症状,相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延缓慢阻肺的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能减低医疗费用。该研究填补了全球早期慢阻肺药物干预的研究空白,或将扭转慢阻肺的传统防治方式为慢阻肺疾病防治战线前移提供了理论支撑。可以说,是迈出了早期慢阻肺综合防治策略的第一步。

   人类胚胎发育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新闻回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汤富酬研究员团队在《Cell Stem Cell》杂志在线发表研究成果,阐述了人类胚胎生殖细胞及其微环境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图谱及其调控机理。该研究对人类胚胎生殖细胞及其微环境细胞在妊娠4周到26周长达5个月的发育关键期的转录组进行了系统、深入解析。

   清华大学医学院纪家葵点评:乔杰课题组与汤富酬课题组长期合作,系统研究了人类胚胎及生殖细胞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在《细胞》《自然》等国际高水平杂志上发表系列成果。2017年,该团队对人类胚胎生殖细胞及其周围的微环境体细胞进行了系统的转录组测序分析,全面解析了人类生殖细胞-微环境细胞互作等一系列关键的生殖生物学过程的分子特征,加深对于生殖系-非生殖系细胞在性腺发育过程中的互动与协同调控机理的理解。该研究对高度动态但又精确协调的核心转录因子以及信号通路的解析为多能性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生殖细胞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线索,将为生殖细胞相关疾病(如不孕不育和畸胎瘤等)的诊断和治疗以及生殖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提供靶标。

   肝癌T细胞免疫图谱成功绘制

   新闻回顾: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BIOPIC中心张泽民研究组联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彭吉润研究组及美国研究者于《细胞》杂志在线发表论文,他们的研究发现癌组织的杀伤性T细胞大部分都变成了耗竭性T细胞。同时耗竭性T细胞会进一步发育成抑制性T细胞。这也是国际上迄今为止针对T细胞的规模最大的研究。

   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天津市肿瘤医院李强点评:本研究针对6个肝细胞肝癌患者的外周血、肿瘤以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共5063个T细胞进行了深度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并对这些细胞的转录谱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同时结合T细胞受体的序列,根据分子和功能水平将T细胞分成了11个亚群。更重要的是,本研究发现了肝细胞肝癌中的耗竭T细胞和抑制性的调节性T细胞的转录组特性,并鉴定出了其中的关键分子Layilin。

   本研究绘制了整个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免疫图谱,发现了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亚群转化的分子轨迹。本研究的数据累积以及科学发现从免疫学角度为目前的肝癌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今后的肝癌免疫治疗的基础和转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其他癌种的免疫微环境图谱的绘制在方法学上提供了重要参考。

   基因编辑“制动装置”被破译

   新闻回顾:SpyCas9系统是当下最重要、也是最广泛使用的基因编辑工具,但如何对SpyCas9的活性进行时间、空间或条件性的精确控制,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黄志伟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上在线发表,揭示了Anti-CRISPR蛋白抑制SpyCas9活性的分子机制,发现了SpyCas9基因编辑系统活性被抑制的机制,揭开了细菌免疫系统与噬菌体防御系统“军备竞赛”共进化的神秘“面纱”,同时为设计控制、抑制SpyCas9基因编辑系统活性的工具提供了基础。该研究让人类有望在基因治疗领域开发各种各样调控基因的产品,而不会让基因在没有“制动装置”下失控。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李劲松点评:Cas9基因编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细胞或在体的基因修饰、改变、激活或抑制,该系统的可控性、专一性以及安全性一直受到相关学术领域的巨大关注。哈工大黄志伟教授团队的研究,从系统安全性的角度,为设计控制、抑制SpyCas9基因编辑系统活性的工具提供了结构基础,也为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的主要安全性能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个中药材术语国际标准发布

   新闻回顾:《ISO18662-1:2017中医药—术语—第一部分中药材术语》国际标准正式出版,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的首个术语标准。2013年年初,中国专家王奎教授领衔提出《中药材术语》提案,当即受到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国广泛关注,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印度等国纷纷响应。多国专家共同努力历时4年多,经过反复论证推出该标准。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鉴定与资源系刘春生点评:中药学名词术语经过数千年历史发展逐步形成,随着中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各地存在多种翻译方式和命名。中药材名词术语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为国际学术交流、教育、贸易等方面带来诸多不便,阻滞中药学的国际化进程。

   为中药名词统一命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项目团队进行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充分考虑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中药材名称的习惯用法,在标准文本中除了应用官方语言英文之外,还保留了拼音、繁简汉字、拉丁文名字,扩展了标准的适用性。

   中药材术语》是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基石,能够为其他相关国际标准提供很好的支撑作用,同时也将极大地推动中药材的国际贸易。

  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获批

   新闻回顾:2017年10月1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腺病毒载体)”的新药注册申请。该疫苗由我国独立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由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和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联合研发。我国批准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还具备良好的免疫原性,突破了病毒载体疫苗冻干制剂的技术瓶颈。在此之前,全球仅有美国和俄罗斯有埃博拉病毒病疫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建国点评:我国独立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在西非埃博拉疫区开展科学研究,开创了中国创新疫苗在境外临床试验的先河,并率先获得新药证书和药品注册文号。该疫苗采用了复制缺陷型病毒载体和无血清高密度悬浮培养技术, 突破了病毒载体疫苗冻干制剂的技术瓶颈,首创可常温保存的埃博拉疫苗,以满足应急状态下,特别是高温地区运输和使用需求。疫苗安全有效, 可同时激发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该疫苗获得新药注册批准,说明我国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科技水平和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在应对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树立了中国形象。

  中国新药从仿制走向创制

   新闻回顾:2017年5月,《自然》杂志上刊登了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组织撰写的以“从仿制到创新”为主题的体现中国医药创新发展成就的系列综述文章,系统展示了近十年来中国医药从仿制向创新转型取得的显著成果,充分显示出世界对中国医药行业创新的高度关注与期待,坚信中国医药行业的持续创新一定可以在全球医药创新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自然》杂志评述文章:这些系列文章分别从中国医药创新政策驱动、药物基础研究、创新药物平台建设、临床研究等方面入手,系统展示了近年来中国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尤其是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引领下,在创新药研发及技术创新完整产业链进行的系统布局。从这一系列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医药创新研发投入和发明专利数在近些年显著增强,创新药研发部分关键瓶颈技术取得了很多突破,药物基础研究与专业技术平台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由中国学者自主研发的数个具有国际水平、填补临床医药空白的标志性创新药物获批上市。这些努力,为推动中国医药行业创新转型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新的突破。

  新型双光子荧光显微镜问世

   新闻回顾: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历时3年,研制出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对自由运动小鼠分辨率达到单个树突棘水平的神经活动的实时观测。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方法》上。

   该显微镜仅重2.2克,横向分辨率可达到0.65微米。将其佩戴在小动物头部颅窗上,可实时记录数十个神经元、上千个神经突触的动态信号,远优于领域内主导的同类显微镜。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点评:近年来,欧美及中国相继推出了脑科学研究计划,旨在探索大脑的工作机制、绘制脑活动全图和防治神经精神疾病等脑病。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是一项了不起的技术发明,该设备为从微观层面解析脑连接的结构和功能动态图谱提供了研究工具。

   它改变了在自由活动动物中观察细胞和亚细胞结构的方式,可用于在动物觅食、打斗、睡眠等自然行为条件下或学习记忆、抑郁症、孤独症等动物模型中,长时程观察动物在自由活动过程中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突触等的动态变化,探索微观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活动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未来,人类将有望阐述复杂行为和神经精神疾病发生的生物学基础,对脑重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良性甲状腺结节与甲状腺癌遗传进化不相关

   新闻回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卫庆教授、叶蕾博士团队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的研究论文表明,甲状腺腺瘤样结节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在遗传进化上完全不相关,甲状腺癌更倾向于从正常甲状腺直接发展而来。这意味着,良性结节患者,不用过分担心其演变成甲状腺癌。

   研究人员发现,除了甲状腺癌具有特殊的突变基因之外,24.3%的良性结节也具有特殊的突变基因。因此,当良性甲状腺结节与甲状腺癌鉴别困难时,建议引入突变基因检测,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该研究也证实,与其他恶性肿瘤相比,绝大多数甲状腺乳头状癌突变基因数目较少,在遗传进化上恶性程度并不是很高。

   同期《自然·通讯》刊发的同行评议: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研究。它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和转录组测序首次揭示了甲状腺良性肿瘤的遗传景观。研究者发现了常见甲状腺肿瘤的几个独特突变,为大量甲状腺良性肿瘤的遗传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新维度,它们可作为用来排除恶性肿瘤的有价值的诊断分子标记物。研究者认为,良性结节和甲状腺癌在遗传学上是不同的,这也是甲状腺结节手术已被过度使用的遗传学证据。

山东启用复工复学健康通行卡
  日前从山东省卫生健康委获悉,为有序推动复工复学,卫生厅
钟南山:磷酸氯喹还没做对照实验
  2月24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广东支援湖北医疗队与钟南山院士进行了远程会诊。在专门安排的答记者问环节,钟南山表示,临床治疗中发现,新冠肺炎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阿比多尔、克力芝平均6天~7天后,核酸检测转阴;使用抗病毒药物磷酸氯喹的平均转阴时间为4.卫生厅
首批疫苗将在美进行临床试验
  美国生物技术企业莫德纳公司2月24日宣布,卫生厅
世卫组织认为:中国疫情顶峰已过尚未构成全球性大流行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2月24日表示,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