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完成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

22.04.2016  10:00

2020年完成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

北斗产品已在手机、智能穿戴设备、车载导航等领域批量应用

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 在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新闻发言人王中阳表示,“十三五”期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发射4颗北斗二号区域组网备份星,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二号全球组网系统,形成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能力。

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22颗北斗导航卫星。用于全球组网的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次采用新型导航卫星专用平台和全新设计的导航信号体制等。根据计划,2018年将率先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基本服务。”王中阳说。

随着国产自主芯片集成度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北斗’产品已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车载导航等大众应用领域开始批量应用。”王中阳说。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底,北斗区域导航系统建设已完成,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减灾、应急响应和控制等多个领域。

2018年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天和一号

随后发射两个实验舱与其交会对接 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

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 在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新闻发言人王中阳表示,“十三五”期间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将全面推进,任务艰巨。载人航天工程中,预计在2018年前后完成研制并发射“天和一号”空间站核心舱,这是我国空间站建造的重要起点。随后发射两个实验舱与“天和一号”空间站核心舱交会对接。

王中阳介绍了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主要节点:

——2016年,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

——2017年,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验证空间站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

——2018年前后,发射“天和一号”空间站核心舱,这是我国空间站建造的重要起点。随后发射两个实验舱与“天和一号”空间站核心舱交会对接;

——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设,成为继国际空间站(超期服役)、和平号空间站(已退役)之后的全世界第三个在轨组装的空间站。预计到2024年,随着国际空间站的退役,我国将成为唯一在太空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2022年前后,发射“巡天号”光学舱,功能上类似“哈勃”太空望远镜。

目前,“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正在开展出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此外,作为抓总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正在开展空间站核心舱初样总装集成测试、光学舱方案设计,新型缩小比例飞船返回舱正进行出厂前的各项测试。

天宫一号”已正式“退役”,“天宫二号”即将“上岗”。

计划2016年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将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

天宫二号”分为实验舱和资源舱两个舱段。其中,实验舱为密封舱,主要功能是为航天员在太空生活提供洁净空气、适宜温湿度等载人环境和活动空间;资源舱为非密封结构,主要功能是为“天宫二号”在太空飞行提供能源和动力,太阳电池翼、蓄电池、推进剂、发动机等均布置在资源舱。

天宫二号”在轨飞行期间,任务多多:接受航天员访问,完成中期驻留任务;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交会对接,突破和掌握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和应用试验;开展太空维修实验,为建造空间站提前开展相关技术验证。“针对这些飞行任务变化,五院进行了相关系统设计并增加设备配置,为了航天员中期驻留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专门进行了宜居性设计。”王中阳说。

十三五”期间

我国航天重大工程

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火星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航天日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今年3月,经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首个“中国航天日”期间,国防科工局已会同有关部门举行“开放日”“科普周”等活动。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