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状况通报

13.01.2015  18:52

各位新闻界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一直以来对食品药品安全的关注和支持。今天新闻发布会,既是对去年四季度全省食品药品安全状况的通报,也是对去年全年情况的回顾。希望2015年,各家新闻媒体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我省食品药品安全事业,继续支持、积极参与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下面,通报去年全年和四季度的有关情况。

一、食品药品安全总体形势

2014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公安厅、卫生计生委、农业厅、林业厅、粮食局、质监局、工商局、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各级地方政府齐抓共管,按照“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全面加强日常监管,深入开展治理整顿,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在完善监管体系,加强风险防控,扩大宣传教育、推进社会监督、构建群防群控格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省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市场经营秩序不断好转,主要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较高水平,全年未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期间,省公安厅组织开展了“餐桌安全保卫战” 和“肉类犯罪专项治理”行动,已侦办食品犯罪案件994起,破案855起,刑拘700人,起诉265人,54起案件已宣判。省农业厅以“农产品绿色提升计划”为主线,一手抓专项整治,一手抓农业标准化和监管能力提升,严把蔬菜、畜产品、水产品源头质量关。省林业厅加强果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开展质量安全监测,不断推进果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省粮食局加强粮食收储环节监管,严防不合格粮食流入口粮市场。省质监局加大食品相关产品监督检查和抽检监测力度,严肃查处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工商部门开展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广告和“傍名牌”行为。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全面推进风险管理,加强了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省卫生计生委加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力度,全年监测食品9887份。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在“食药安全、诚信河北”三年行动计划基础上,推动省政府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签署了《共建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战略合作协议》,强化了顶层设计,开展了餐饮消费食品安全“百日攻坚”、食品药品集中生产区整治提升、农村食品市场“四打击四规范”专项整治、医疗器械“五整治”以及肉及肉制品、清真食品、桶装水、暑期食品安全保障等系列专项行动,进一步净化了市场环境。

二、食品监督抽检情况及隐患分析

综合各部门监督抽检情况,2014年全省蔬菜、果品、畜产品、水产品、加工食品、进出口食品、食品相关产品总体合格率均在93%以上。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以加工食品为主的省本级监督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4.9%;其中,生产环节合格率为93.0%,流通环节合格率为94.4%,餐饮环节合格率为97.8%。

从去年四季度看,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对20类2712批次食品进行了监督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6.1%。其中实物质量合格2665批次,实物质量合格率为98.3%。乳制品、食用植物油、饮料等13类食品实物质量全部合格。实物质量不合格47批次,其中焙烤食品19批次,主要是菌落总数和铝含量超标;酒类产品9批次,主要是酒精度、甜蜜素、总酸、总酯项目不合格;自制餐饮食品8批次,主要是铝、重金属含量超标;调味品5批次,主要是酱油中氨基酸态氮、食醋中总酸不合格;蔬菜制品4批次,主要是二氧化硫超标,粮食制品、炒货食品各1批次,主要是菌落总数超标。除实物质量不合格外,还有部分产品标签标注不规范。监督抽检发现的不合格产品,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已安排依法进行处置。

虽然我省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但根据群众举报、案件查办、风险监测、日常监管等方面信息,在个别领域、个别品种仍有一些隐患。 一是 面制品(主要是蛋糕、发糕、包子、馒头、油条等品种)铝超标问题。主要是加工过程过量添加明矾、用含铝泡打粉做膨松剂所致。自2014年7月1日起,国家禁止在蛋糕、发糕、包子、馒头等一般面制品中添加含铝膨松剂(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但一些食品加工者仍在使用;油条中限量使用明矾,但往往因剂量掌握不准导致添加过量。 二是 肉制品质量安全问题。仍有个别不法分子低价收购病死畜禽,私自屠宰加工后销售;部分熟肉制品亚硝酸盐超标。 三是 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抽检发现仍有个别食用农产品农兽药残留超标,个别水产品检出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禁用物质。 四是 保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一些保健食品夸大、虚假宣传,有的非法添加西药成分。 五是 农村食品市场问题。无证经营、过期食品、三无食品、假冒仿冒问题在农村市场相对突出。 六是 食品包装材料质量安全问题。个别食品包装材料中重金属、苯类溶剂和荧光物质仍有检出或超标。

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自我防范能力,购买食品或保健食品应选择正规商家,注意查验产品的外观性状、标签标识、生产日期、保质期等相关信息,不要贪图便宜,谨防上当。建议保健食品根据健康状况在医生指导下选购,不要轻信广告宣传。发现假冒伪劣食品,请及时拨打12331进行举报。

三、药品安全状况

2014年,全省药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安全状况平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全年共组织药品监督抽验8511批次,合格8097批次,合格率为95.1%;完成医疗器械监督抽验607批次,合格576批次,合格率为94.9%;完成化妆品监督抽检250批次,合格248批次,合格率为99.2%。

去年第四季度,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完成药品监督抽验1839批次,合格1747批次,合格率95.0%。药品监督抽验涉及1062家被抽样单位,其中生产企业97家,经营企业607家,使用单位332家,医疗机构制剂配置机构26家。从生产企业抽样211批次,不符合标准1批次,合格率99.5%;从经营企业抽样1005批次,不符合标准67批次,合格率93.3%;从使用单位抽样554批次,不符合标准24批次,合格率95.7%;抽验医疗机构制剂69批次,未发现不符合标准产品,合格率为100%。

从抽验结果看, 药品方面 :药品制剂合格率高于中药饮片,药品生产环节合格率高于经营和使用环节;省、市级的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合格率高于县及县以下单位。药品制剂不合格项目主要是性状、装量/重量差异等;中药材、中药饮片不合格项目主要是性状、水分、灰分等。 医疗器械方面 :不合格项目主要是医用脱脂棉酸碱度、性状、吸水量、易氧化物、表面活性物质,外科纱布敷料酸碱度,一次性使用输液器滴管滴出量。 化妆品方面 :1批次祛斑产品汞超标,1批次美白产品检出糖皮质激素倍他米松,说明个别化妆品仍存在违法添加现象。

建议消费者购买药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时一定选择有资质的经营单位、医疗机构,注意查看产品说明书,不要轻信不实的虚假宣传。发现假劣药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请及时拨打12331或直接到当地药品监管部门进行举报。

食品药品监督抽检不合格产品名单可登陆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官方网站查询,也可手机扫描二维码下载安装“药安食美”APP软件,实时查询手中产品近3年来监管部门历次抽检结果,快速点评食品药品安全状况,举报商家不良行为,维护消费者自身权益。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省政府食品安全办公室、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加强监管,营造安全放心的饮食用药环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一)统筹安排,全面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各项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和国家有关部门安排,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完善治理体系,以强化法治为保障提高治理能力,以改进作风为抓手建设监管队伍,全面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各项工作,确保十二五计划如期完成。

(二)加强部门协作,进一步凝聚监管合力。充分发挥省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风险会商联席会议的作用,完善会商工作机制,丰富会商内容,深层次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决策共商,切实加强日常监管、专项整治、应急处置等各方面的协调联动,实现各部门间职能良性互补、政策紧密衔接、管理相互支撑、合力保障安全的工作目标。

(三)以问题为导向,继续开展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工作。改进食品、保健食品、药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的日常监管工作方式,加大抽检监测力度,认真落实隐患排查、风险会商、跟踪整改等工作制度,及时化解各类质量安全风险和隐患。对行业性、系统性、区域性重大隐患,深入持久地开展专项整治,整治一批,规范一批,不断提高食品药品产业的基础素质。

(四)严惩重处,持续保持高压震慑。进一步建立健全司法行政部门之间案件查办协作机制,始终保持对食品药品违法犯罪高压围剿态势,深挖犯罪根源,斩断利益链条,推动全省食品药品良好法治秩序的建立。

(五)加强宣传,提升社会共治水平。加强食品药品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增强企业主体责任意识,提高消费者风险防范能力。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社会公众参与质量安全监督。推进信息公开,公布不合格产品和企业,引导社会舆论,倒逼企业自律。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培育树立一批示范单位和道德诚信典型,打造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行业风尚,推动食品药品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