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11名“爱心”工人群体:重情守诺 19年为病逝工友尽孝

02.12.2016  18:34

保定11名爱心工人群体合影。

燕赵都市报冀中版记者 王日成 文/图

推荐理由

19年物转星移,工作调换,厂区易址。原在河北新华第一印刷有限责任公司一起工作的孙晓春等11名工人,为了多年情义,用19年践行一句承诺,替病逝工友王玉海尽孝至今。他们约定每年10月一起看望老人,从不间断,不定期的看望更是数不过来。老人一个电话,他们随叫随到。

19年来,他们早把病逝工友的母亲当作亲人,亲情如老酒般,年岁越长越是醇厚。看似微不足道的件件小事,却因非亲非故、经年累月的坚持而愈显高尚。他们是燕赵儿女重情守诺的缩影。

人物心声

1997年,王玉海因病去世。孙晓春等11名工友对玉海的母亲张佩兰老人许诺:“以后我们11个人就是您的儿子,有事您就说话。”19年后,梅育民说,“只要老人在,我们就会一直照顾下去。

回放

11名工友:承诺向病逝工友双亲尽孝

王玉海生前是河北新华第一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机修车间的一名职工。1996年,时值壮年的他被确诊为直肠癌,1997年不治病逝,其母张佩兰伤心不已。作为多年工友,孙晓春等11个人帮忙料理王玉海的后事。

这么多年工友,海子(王玉海)说走就走了,我们11个人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说起19年前那一幕,孙晓春忍不住感慨,虽然张佩兰和老伴儿有三个儿子,但另两个儿子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外出,基本上都是王玉海照顾两位老人。他这一走,老人怎么办?

当下,孙晓春等11个人就对张佩兰老人许诺:“以后我们11个人就是您的儿子,有事您就说话。”说完他们纷纷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这11名工友是孙晓春、梅育民、郑建彬、乔拥军、郝艳军、张钊、陈洁、李建宇、张学军、计忠贤、白志强。

他们没有把许诺当作空话,至今19年了,他们一直把张佩兰当亲人一般照顾。

老人感慨:孩子们太好了

提起孙晓春他们11个人,79岁的张佩兰老人激动地说,每年10月左右他们都会提着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一起来看望她,问问她身体的状况,聊聊家长里短,这让张佩兰很是心暖。

王玉海去世后不久,他的父亲身体越来越差,孙晓春等11个人有的在病床前照料,有的帮着四处求医找药。2001年王玉海的父亲病逝,正值春节他们也都赶来帮忙料理后事。

2006年,王玉海的弟弟结婚,他们帮着操持婚礼。现在张佩兰家里的微波炉,就是当时他们送来的礼物。

大事少不了他们,家里的小事他们也都关心着。张佩兰回忆,有一次乔拥军路过这儿,发现家里的水龙头坏了,二话没说就修好了。同时,他们11人还约定,每年10月都要一起去看望张佩兰老人,19年来从来没有间断过。

这些孩子们太好了,我受不起。”张佩兰老人感慨,王玉海健在时,他们12人的关系都很好,虽然现在玉海不在了,但这么多年了真情还在。

尽孝初衷:工友情一直在心里

19年岁月更迭,11人经历了岗位调动、离职等变动,如今只有3人还在原岗位,甚至曾一起工作过的厂区也变了地址。是什么让他们能坚持这么久?

孙晓春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回忆起当年王玉海健在时,他们一起在机修车间的那段时光,谈话间透露着对那段岁月的怀念。

1988年左右,王玉海、孙晓春等12人同在机修车间。正是20岁左右的年纪,他们一起上班,一起玩闹。

孙晓春说:“八九年的时间在一起工作,一起玩,这种情谊在心里,海子(王玉海)的家人就是我们的家人。

他们的事迹让人倍感温暖。”新华印刷公司总经理王树青说,该公司还为他们授予了“爱心集体”的称号。

回访

只要老人还在,我们就一直照顾下去

今年10月28日,孙晓春、乔拥军提前买上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临近傍晚,叫上李建宇、梅育民、张钊、张学军、白志强,他们还像每年一样,能到的人都到后,相约去看望张佩兰老人。

老人提前知道我们要来,下着雨还为我们准备了粉丝,买了烤鸭,还备了烟酒。”孙晓春说,这还是他们十几年来第一次在张佩兰老人家里吃饭。

只要老人有需要,他们随叫随到。11月19日张佩兰一个电话,乔拥军和张学军第二天就到了老人家帮忙。可是自己的事情,他们却很少提及。“老人慢慢上了年纪,好些事情提及的话怕给她添乱。”张钊说,这也是他们11人达成的默契。

19年了,我们11个人早就把老人当成自己的家人,这种亲情就像酒一样,时间越长越是醇厚。”白志强说。

只要老人还在,我们就一直照顾下去。”梅育民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