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129师】传承70年 一封家传五代的唁电
在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烈士纪念堂内的醒目位置,用精致镜框悬挂着一封唁电,唁电是由刘伯承、邓小平于1943年发出的,高度评价了抗日英烈郭好(hào,四声)礼为国捐躯的英勇悲壮。这封唁电在郭好礼一家五代人中代代相传,已经保存了70多年。
“这是当时刘伯承、邓小平在我爷爷牺牲了以后,给我老爷爷来的唁电。”在临漳县城郭浩礼孙子郭临平家中厅的影壁墙上,有两个镜框特别显眼,郭临平介绍,镜框里镶嵌的唁电是复印件,原件已经捐献给了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唁电旁边的镜框里是爷爷郭浩礼生前着八路军军服的照片。
读着唁电的内容,郭临平显得很激动,“郭振湖先生,好礼同志不幸与战斗中壮烈殉国,噩耗传来,不胜悲切,好礼同志一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奋斗,艰苦卓绝英勇牺牲之精神,足为三军楷模。……尚望先生善自珍摄,保重身体,勿过于悲伤,我等誓率三军,与全国人民一起,为好礼同志复仇,刘伯承、邓小平3月20日电。”
郭好礼是临漳县郭小屯村人,早年参加过冯玉祥的国民联军,战败回乡。抗战爆发后,郭好礼在当地组织地方自卫武装,1940 年初,他率部参加八路军,编入129师774团任副团长,随即投入百团大战和反“扫荡”战斗。八路军路南支队组建后,郭好礼任司令员,在抗日最艰苦的岁月里,他毫不理会日寇的威逼利诱,率部在晋冀各地英勇抗战,屡败日军。
1943 年2 月27 日夜,郭好礼率领路南支队在魏县屯礼村驻扎,因叛徒告密被日军包围。当时郭浩礼带着一个战士夜晚查哨,发现了日军,激战中,郭好礼头部中弹,壮烈牺牲,时年39 岁,“当时把我爷爷从魏县拉回来的时候,伤口还冒血水,当时穿的那个棉裤,刚刚过膝盖,非常艰苦,当时身上有一个菜窝头,很干很硬,咬都咬不动,身上就这几样东西。”
郭临平告诉记者,他的老爷爷郭振湖和老奶奶接到唁电后十分悲痛,但全家人为郭好礼抗日杀敌壮烈牺牲感到自豪,将这封唁电珍藏起来。解放后,两位老人临终前把这封唁电交给郭临平的父亲,也就是郭好礼的儿子,叮嘱他一定要好好保存。当年,年仅六、七岁的郭临平出于好奇,曾偷偷地从箱子底下翻出来看过一眼。
郭临平:“当时翻出来看,猫了一眼,满足了好奇心,赶紧把它放好,也不敢让大人知道这个事情。”
文革结束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因寻找郭好礼烈士纪念物找到了郭临平的父亲,家人依依不舍的将这封保存了三代人的唁电赠给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只留下一份复印件镶在镜框内作为纪念。2005年,郭临平的父亲病逝,从那时起,郭临平就把守护传承唁电当成了自己的责任。
今年清明节,53岁的郭临平带着儿子郭元再次来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扫墓,当年郭临平父亲捐献出来的唁电就陈列在烈士纪念堂。郭临平说,儿子郭元小时候每次来到这里看见这封唁电都感到很好奇,郭临平就会给儿子讲这封唁电的来历和老爷爷郭好礼英勇抗日的故事,这些都深深印在郭元的脑海中,“其实越长大了,才越能了解这封信的珍贵和重要的含义。老爷爷的事迹告诉我们,不要太计较个人的得失,要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情,做好自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河北电台记者张雁、邯郸电台记者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