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小分队平山东黄泥村报道:齐心协力拔“穷根儿”
河北日报走基层小分队平山县东黄泥村报道——
齐心协力拔“穷根儿”
河北日报、河北网记者 张怀琛 杨威力 王晓东
在村委会主任齐花朝的印象里,东黄泥村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距村口不远处的一大片荒山坡上,30余台挖掘机昼夜削山不止,20余台推土机忙着填沟造地,50余辆拉土的载重汽车往来穿梭、卷起阵阵浮尘……在一群现代“愚公”的操弄下,这些“大家伙”正以铁画银钩的苍劲“笔锋”,勾勒着全村240户、850口人的未来。
东黄泥村是岗南水库的移民村,北临207国道,东距西柏坡仅5公里。“全村6000亩山场,到处是荒山坡、酸枣树和杂草,人均耕地只有三分多,最小的地块连张吃饭桌都放不下,除了玉米啥也不长。村里人靠国家给每人每年发放的600元口粮补贴生活。”齐花朝告诉记者,就在去年,全村的人均收入还不足1900元。
走进东黄泥村,甚至还能见到上世纪60年代水库修建时,村民首次搬迁至此盖起的土坯房。“现在村里仍有将近1/3的人,住的是这样的老房子。”露出村里的“穷根儿”,让齐花朝略显尴尬。但紧接着他又语调一转,大声说:“不过,如今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好日子有盼头了。”
齐花朝所说的希望,是平山县金鑫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在村里开发的“东黄泥移民村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示范项目”。这个规划面积3000亩的项目包括1个2000亩的有机大棚菜生产基地、1个500亩的黑木耳生产基地,2个100亩的核桃、中华寿桃采摘园,以及1处占地100亩的新民居村落。
今年春天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削山造地”运动在东黄泥村村口外的一片荒山坡上拉开帷幕。“这些‘铁家伙’削掉了8个山头,填实了4道大沟,又拉来好土垫出耕作层,真是山地造平原啊!”齐花朝指点着未开发的荒山、深沟和造出的几块三五百亩的大块耕地激动地说。“截至目前,项目已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共整理出4大片、1200亩平整土地。”金鑫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马志卿说,工程完工后,东黄泥村的人均耕地面积可达近4亩,仅以发展黑木耳种植为例,每亩每年就能为村民带来2万元的收益。
今年63岁的齐景彦是村里的首批受益者。项目施工启动后,老齐就跟儿子在工地上打工,父子俩每月的工资总收入能有5000多元。“我们还把自家的1亩多地租给公司开发,每年租金也能有2000多元,光从今年算起,家里已经攒下近4万元的收入,一家6口人当年就脱贫啦。”齐景彦一边算账一边咧嘴笑着说,等明年地整好了,还要承包个大棚、种上几亩黑木耳,那收入又能翻着番地往上涨。
由于黑木耳易种植、易管理,且市场需求大、前景好,破解了库区移民村土地、环境等条件制约,平山县也相继出台鼓励政策,加快移民村脱贫致富步伐:对库区移民村成片开发300亩以上土地、成规模进行黑木耳种植的,由水务部门负责配套建设喷灌设备,由电力部门为项目建设提供电力配套设施;并从扶贫办、移民办、农开办、农牧局等各项发展资金中筹集140万元,建立黑木耳发展基金,为库区移民种植黑木耳免费提供第一年菌种。
“帮助东黄泥村脱贫致富只是一小步,接下来,我们还要通过在岗南库区实施高效有机循环农业项目,力争把库区打造成集特色种养、有机奶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等于一体的高效现代农业园区。”马志卿说,项目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将突破16亿元,户均增收将达7万元,库区的3万移民就能脱贫致富。
“再有两年,咱也能住上200平方米的小洋楼了,通了自来水、用上干净厕所,还能守着家门口挣钱,过得比城里人都不差哩。”想起即将到来的好日子,齐景彦高兴得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