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平:增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25.06.2015  00:05

□王玉平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让理想信念教育真正取得实效,就需要把准基层党员干部的“”,从他们的现实需求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使理想信念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一、理想信念教育要着眼于激发党员干部的内驱力

理想信念教育的着眼点应使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在教育内容上要具有针对性、吸引力。比如,我们应广大基层党员要求编写的《党章悦读——情趋之、心向之、行归之》(试行本),有深入浅出的核心提示、简约具体的“实践要求”、生动的典型示范、丰富的佐证材料,经部分党员试读颇受欢迎。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比如搭建信息化教育平台、创建理想信念教育专题网站、开办理想信念教育专题“移动课堂”等,让主流价值观充分占领网络阵地。

通过设计一系列能够“打动人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仪式,唤起情感、升华理想、重塑信念。仪式的作用在于,在特定的时间、场所,用特定的形式直击人的情感和心灵;同时通过礼仪规范,将我们的情感予以社会化的表达,形成整体感受,凝聚集体性共识。譬如,在“3·23”警醒日,组织群众为领导干部佩戴党徽;在党的生日,党员集中宣誓重温入党誓词;在“9·30”烈士纪念日,党员和群众一起升国旗唱国歌。庄重的仪式教育使党员干部的情感受到震撼、理想信念得以升华,为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奠定情感基础。

符合实际的学习方式,使党员干部能获得正确的“”;打动人心的仪式和活动设计,能有效调动党员干部的“”,让党员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党员意识,在践行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培育和放大社会正能量。

二、理想信念教育需要科学有效的制度保障

理想信念教育需要个人的自觉学习与修炼,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制度保障。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努力贴近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以易操作、可持续、见实效为原则进行制度设计,让理想信念在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对接党员需求,建立符合实际的党员学习制度,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确保常态化,确保实效。同时创新机制,建立“立足岗位”的志愿服务制度。通过建立农村党员“设岗定责”志愿服务制度,为党员提供服务群众的公益岗位;建立社区党员“一人一岗”志愿服务模式,使离退休党员在社区治理的实践中重新“上岗”,立足岗位开展志愿服务;组建覆盖各行各业的“共产党员服务队”,形成立足岗位的志愿服务大格局,为党员践行理想信念搭建起志愿服务的平台。实践证明,只有将理想信念教育纳入制度化轨道,才能进一步提升其可行性、实效性。

三、理想信念教育要生活化、实践化,实现“知行合一

理想信念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做到理想信念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要从党员干部的生活、学习和实践入手,把理想信念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自觉意识和实践依循。

要打造载体、凝练主题,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教育实践活动,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与解决“四风”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与“三严三实”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如辛集市开展党员干部“三德(讲德性、重德行、行德政)、三性(党性、德性、人性)、三好(做好人、干好事、留好名)”主题教育活动,着眼于提升党员干部的自律意识和服务意识,引导全市人民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持续开展“辛集好人”评选活动,不断增强凡人善举的辐射效应,为经济社会发展集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落实“为民承诺”制度,从各级党支部的集体承诺,到党员个人的“四个一”承诺,促使党员干部办实事、树形象,让理想信念教育看得见、摸得着。事实证明,只有将理想信念教育落实在各行各业、融入到每个人的工作中,才能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