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三论集聚人才 海归委员:营造人才成长环境是当务之急
3月18日,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中央统战部信息中心联合主办的海归季谈——海归代表畅谈“两会”在欧美同学会举行。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黄昂瑾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21日电(记者 李正穹 实习记者 黄昂瑾)“如何将精英聚集在党中央周围,培养、引进、保留、使用人才,创造让人才成长的环境,成为当务之急。”3月18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306医院副院长牛忠英的一句话,在由欧美同学会、中央统战部信息中心联合主办的海归季谈——海归代表畅谈“两会”上引起共鸣。
在牛忠英看来,如果要给今年全国两会拎出一条主线,创新是首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近60处提及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解放军代表团审议时更强调,要把创新摆在我军建设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提出下大气力抓理论创新、抓科技创新、抓科学管理、抓人才集聚、抓实践创新。”正是这样的思路,使“如何营造人才成长的环境”成为牛忠英最关注的下一步工作。
而对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诚通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立群来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中国人在海外的资产越来越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成为毫无疑问的“当务之急”。
“今年两会,我的一个提案就是‘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是国家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于人才。但是目前,经贸合作、外语、法律、财税政策等方面都缺乏人才。因此我建议,相关部门可以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需求,发挥高校的作用,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例如在学校建立国际化人才库等。”周立群在会上说。
刚刚结束全国两会议程的政协委员将“人才”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并不夸张。实际上,自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先后三次针对如何集聚人才发表重要讲话:
3月5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时,习近平强调,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人才,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
3月13日,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习近平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加紧集聚大批高端人才是推动我军改革创新的当务之急。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保留、使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人才,努力培养造就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队伍。
3月18日,在听取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情况汇报时,习近平强调,要开拓选人用人视野,遴选优秀人才参与冬奥会筹办,加快培养一支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队伍。
日前正式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十三五”期间将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并提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提升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在内的6项重大人才工程。
无论是习总书记针对人才引进、集聚的重要讲话,还是国家宏观政策的导向,都表明,为了实现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目标,“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的理念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作为年轻一代的创新实践者,欧美同学会留英分会秘书长、中科院创新孵化投资公司总经理蒋磊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双创”热潮以及国家重视人才的背景下,他确实感受到创新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人才创新潜力的不断释放、创业热情的不断高涨,“这既是因为法律制度环境的完善,进一步激励科研人员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是因为在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的建设上,加强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的联动,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目前在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方面,还有一些制约因素,特别是科研评价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蒋磊还告诉记者,尽管目前创业创新的环境对于科研人才来说已大有改观,但科研评价中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效果的问题还有待解决,“一方面要适当延长评价周期,改变急功近利的倾向,另一方面还要完善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对从事应用研究开发的科研人员要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成效作为科研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不以论文论英雄。”
编辑: 石家庄新闻网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