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基层内部审计的重点内容和方法探讨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面对经济新常态,内审部门应认清新形势、新任务,重新定位内审职能,找准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把风险防范、内控建设和实现组织增值作为首要职责,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国家深化改革,服务于国家治理,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内部审计 重点内容 方法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以制度为治理基础的依法治国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2015年12月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提出,健全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的总目标。在这样的经济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部署与要求,既是对国家审计的新要求,也是对内部审计的新要求。 一、新常态下内部审计的涵义及定位
(一)内部审计的涵义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 )对内部审计作出的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里有几个关键词,我的理解是:(1)组织活动,即政府机构、企业机构、非盈利机构等的目标运行情况;(2)保证,即为了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或治理过程进行独立评价而客观地审查证据的行为,它主要包括:确定本组织的各项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如税法,会计法、合同法等;确定组织的各项制度、重大决策、任务计划是否得到落实,组织活动在运行中存在的缺陷和潜在风险,是否及时地采取防范、纠正措施;(3)咨询,即提供建议以及相关的的服务活动,包括顾问服务、协调、培训以及财务、绩效、风险评估和建议等。 (二)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 内部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审计监督体系中基础性、源头性的自我监管机制,是国家审计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它在积极参与国家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服务于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相比,有其独特优势,它作为一个组织的内部监督部门,熟悉单位业务流程、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洞悉所在部门、单位的控制盲点,可以节约时间和人力,减少审计成本,提出的审计建议更贴近实际情况,内部审计监督更具有针对性、主动性、时效性和建设性。因此,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要由过去最初的财务审计“查错纠弊”延伸至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领域,要把风险控制、内部治理、追责问效和增加组织价值(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预防、揭露和抵御作用。 二、新常态下内部审计的重点内容
(一)重点关注“稳增长、促发展、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当前,根据审计署统一安排,全国各级审计机关正开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内部审计要全力配合做好此项工作,加强本单位、下属单位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情况、重大建设项目建设进展情况、重点资金落实和使用情况以及本单位中心工作推进情况的常态化监督,并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提出意见和建议,采取措施及时预警,确保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推进。 (二)重点关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目标任务、资金项目落实情况。当前“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体系中,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重点,也是难点,它融入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因此内部审计要重点关注土地、矿产、海域、森林、草场等自然资源保护和新材料、新能源、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政策实施情况;关注防沙固沙、土地复垦、重点江河湖海污染治理的政策实施情况;关注节能降耗、节能技术研发、节能采购等节能管理政策的合理性。通过审计,及时发现和揭示绿色发展政策、任务、项目、资金不落实,重大环境污染、资源毁损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建议,促进堵塞漏洞、妥善处置和避免损失,防范资源环境风险。 (三)重点关注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到位、资金整合和项目实施效果。农、林、水、牧、交通、教育、卫生等扶贫资金项目综合管理部门、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的内审部门要重点关注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到位、扶贫资金安全、扶贫项目规划、建设和实施效果,通过事前、事中、事后介入,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并把内部审计与日常监督相结合,严肃查处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中出现的“跑、冒、滴、漏”等问题。 (四)重点关注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情况。要围绕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加强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关键岗位的内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同时也要延伸审计村、社区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重点关注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以及履职尽责促进绿色发展、民生发展和守纪守法情况,着力查处重大决策失当、重大失职渎职、重大履职不到位,以及乱作为、假作为问题和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不知止,仍然顶风违纪的问题。 (五)重点关注公务支出、公款消费情况。加强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和楼堂馆所建设维护经费的预算编制、执行、决算情况的内部审计,检查中央“八项规定”的落实情况,检查公务接待审批报销程序、财务制度执行情况,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六)重点关注金融系统的效益情况和风险情况。金融系统内审机构要全面掌握金融业的战略目标及发展措施,注重分析战略发展的可行性,重点把握信贷投入的核心环节。围绕结构布局状况、决策实施状况、市场运营状况开展效益审计;以提高金融系统运营水平为目标,注重对金融资产总量、金融资产质量和金融资产增量进行审计;以促进国家宏观政策落实为目标,关注投贷公共设施项目实际效果,如用金融贷款重点搞好高速公路、绕城公路、一级公路建设等,关注投贷民生项目实际效果,如棚户区改造工程、暖房子工程,关注投贷重点产业项目的实际效果,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环保产业和生态产业等开展效益审计,深入分析,提出有针对性和价值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对审计发现的风险苗头问题及早处理解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新常态下内部审计的方法
(一)合理确定内审年度项目计划。要建立《关于公开征集内部审计项目计划的工作方案》和《内部审计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以制度推进内审工作的规范化和常态化管理。内审部门应通过本单位门户网站、会议商讨、座谈、电子邮箱、信函、电话等形式广泛征集年度内审项目立项的意见和建议,分析、评估反映问题的真实性和重要性,将有价值、可行性比较高的意见建议和线索纳入立项方案,集体商定拟定年度内审项目计划,确定责任人和完成时间,报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批后组织实施。 (二)开展交叉审计、联合会审。内审部门应打破科室局限、上下级部门之间的局限,整合资源,根据年度内审计划,统筹协调,编制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交叉审计方案,交叉审计要配合联合会审统一进行,通过实地取证、召开座谈会、汇总对比、集体商定、审计抽查等方式,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提升内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经验。 (三)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加强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把内审监督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概预算、招投标、合同签订、施工全过程造价控制、工程款支付、设计变更、工程签证、竣工财务决算等多个环节,通过开展工程概预算审计和工程竣工结(决)算审计,规范建设项目管理,提高财政资金投资效益。 (四)开展联网审计、云计算审计。适应审计工作信息化新环境,把事中审计、动态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积极探索建立审计实时监督系统,开展联网审计、云计算审计。认真编制联网审计方案,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进行测试,确保审计获取的数据真实完整。充分运用大数据环境和“云计算”平台,按照“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精确定位、系统研究”的模式,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存储以及筛选、核对、抽样、多维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锁定审计重点和疑点,获取联网审计证据,并把联网取证和现场取证相结合取得全部审计证据。 (五)购买社会审计服务。购买社会审计服务一般有两种形式:外聘专家式和服务外包式。对于一些常规审计或特殊审计,内审机构在相关专业知识受到限制、审计力量不足等情形下,可以聘请审计专家或者资质信誉高、业绩突出、专业水平强的社会审计机构参与内部审计,签订审计服务合同,以合同的形式约定双方的职责、审计服务内容、审计期限、审计质量、工作要求等内容,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能。 (六)开展后续跟踪审计。后续跟踪审计是落实审计成果、保证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内审部门应在出具审计报告后,对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决定的情况进行跟踪。可采取日常信息化监督、审计回访、审计约谈、考核奖惩以及多部门联合督查、情况通报、追责问效、审计结果公开等形式促进被审计单位积极整改,落实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杨金花)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准则解释义[M].北京: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4.12 [2]刘家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5 [3]王家新晏维龙等,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学习笔谈纪要,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 [4]水行,经济新常态下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湖北内部审计,2016(2) [5]江文汇,云环境下审计的新思考[J],审计月刊,2015(7) [6]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