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129师】根据地里的小天津——北岔口村

22.08.2015  11:04

​在河北南部太行山中有一个北岔口村,抗日期间,被称为根据地里的“小天津”,129师在这里成立货栈,动员各方力量运出当地土产,换回根据地急需的药品、粮食等物资。

磁县北岔口村位于太行山东麓,一条山路与涉县紧紧相邻,是当时太行革命根据地和日军占领区的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129师对日寇斗争的前沿阵地。

北岔口村党支部书记赵仕文:“当时北岔口村号称小天津,比较繁华。

赵仕文介绍,当时日军对我们根据地除了经常进行扫荡外,还实行坚壁清野、物资封锁,就是要把根据地困死、饿死。而当时我党建立的全国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府磁县政府就设在北岔口村,群众的革命基础非常好,而且这个村有骡马等大牲口300多头,方便运送物资。为了打破日军的封锁,129师当时在北岔口村建立了十多个货栈。

赵仕文:“当时这个货站到这儿是个中转,把咱们根据地的土特产运到敌占区,回来时再把这个煤炭、129师需要的药物、还有布匹、棉花,往赤岸村,往那儿送。

北岔口村的运输队,将根据地的花椒、核桃、蓖麻、柿饼、药材等,运到敌战区,换回根据地所缺乏的棉花、粗布、食盐、药品、文具等;再由北岔口村群众经过翻山越岭,驴驮担挑,转运到涉县根据地,风雨无阻,昼夜不停,以解决根据地的军需和民用。为支持抗日,保障军需,繁荣经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于1940年,在北岔口村成立了冀南银行磁县分行,在银行旧址,记者看到当时冀南银行磁县分行就设在一个临街的四合院里,南屋二层的石头房子就是银行的办公室。赵仕文带记者来到一个水窖旁说,“这底下打的像地下室一样,在农村就叫地窨子。实际上就是银库。对银库,现在他改成水窖了。

77岁的老党员王一德说,1942年,根据地粮食极度匮乏,指战员一天人均只能分配7两粮食,属于太行军区的“裕民”货栈接到命令,要求想尽一切办法搞到粮食运到根据地,就找到了他们村在彭城开米行的村民赵淌志,经过千辛万苦、突破了日军多条封锁线,将5万斤粮食运到了129师,“当时为了解决根据地物资匮乏这个严重情况,共产党在敌占区安排了很多商号,这些商铺为根据地物资匮乏出了很大的力。

从1938年到1945年的7年多的时间,北岔口村一直是太行根据地物资补给的中转站,期间躲过了日军无数次扫荡,但是1938年的大年初一,让当年的北岔口人永远都不能忘记。由于叛徒告密,日军知道了磁县抗日政府就在北岔口村,一个连队的日军包围了村庄,县长田裕民带领民兵在突围中负伤,全村30多名民兵牺牲了一多半。

王一德:“烧那个房子,好几十间民房。烧了好几十间民房。大牲口都给牵走了。

王一德老人说,为了对付日军的不断扫荡,北岔口村动员起了所有力量,来保护县政府和八路军货站,为此,1938年11月,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抗日儿童团,成立时共有24名团员,他的父亲王泽是儿童团副团长,“当时这个儿童团起了很大作用,你像送信、传递信息、站岗放哨、唱革命歌曲,这就是当时儿童团。

为了解决129师干部子女的上学问题,边区政府在北岔口村组建了抗日子弟学校、抗日女子小学,还成立了边区第一个抗日剧团——四股弦剧团。为了方便货栈收购当地的土特产,北岔口村还建立了隔日大集,辐射力达方圆百里,成为根据地的物资集散中心和贸易中心。村支书赵仕文说,现在北岔口村已经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他们将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下一步,将以传统村落为起点,跟红色教育相配合,把生态旅游搞好,让村民富起来。”(河北电台记者张雁、邯郸电台记者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