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精准定位 发展特色产业加快脱贫步伐

17.10.2016  09:32

    10月13日一早,灵寿县南营乡团泊口村的谷梅妮送了儿子上学,便急急忙忙到村办的服装加工厂上班,加班加点抢做那笔刚接的服装加工订单。就在这个农宅改造的加工厂里,还有十多名和谷梅妮一样同是贫困家庭的妇女,靠加工服装改变着自己的命运。

    除了这家供贫困家庭妇女工作的服装加工厂外,团泊口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也已经开工建设,村两委还在村办的 旅游 公司 、养殖基地等项目中,开始为贫困户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乡亲们仿佛一下子看到了希望,个个干劲儿十足。昔日里贫困的小山村,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其实,团泊口村只是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 石家庄 市组建了最强大的扶贫工作机构,启动了严密的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选派了584个驻村工作组进入贫困村,并以推进脱贫攻坚“七个一批”专项行动和基础设施建设“七大工程”为抓手,打响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脱贫攻坚战。

     科学规划

    开启全方位精准扶贫新模式

    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瑞彬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邢国辉任第一副组长,市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组成了脱贫工作机构的“最强阵容”。各县也成立了书记、县长任组长的扶贫领导小组。

    同时,全市启动了脱贫攻坚“七个一批”专项行动和基础设施建设“七大工程”,以补齐短板、拔掉“穷根”为目标,确保今年实现7.95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七个一批”专项行动包括:发展产业脱贫行动、就业 创业 脱贫行动、异地搬迁脱贫行动、生态保护脱贫行动、发展 教育 脱贫行动、社保政策兜底脱贫行动、医疗 保险 和医疗救助脱贫行动。基础设施建设“七大工程”涵盖了道路 交通 工程、水利建设工程、 电力 改造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危房改造工程、互联网+扶贫工程、贫困革命老区建设工程“七大工程”。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力争尽快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短板。其中,我市争取国家资金1240万元,解决全市38个贫困村1.35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还计划投资33604万元,对4个贫困县实施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在“互联网+扶贫”工程中,截至目前,全市584个贫困村已全部实现了“一村一网店”,提前两年完成了既定目标。值得一提的是,赞皇县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互联网+联盟”,与阿里巴巴、苏宁云商等9家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全县电商企业达800多家,农村商贸流通网络“万村千乡”服务点达408个,成功入选了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省唯一“互联网+扶贫”试点县。

    从今年2月24日起,584个驻村工作组陆续进驻我市584个贫困村,并从建档立卡工作入手,展开扶贫工作。他们坚持动态管理、有进有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跟踪监测,定期调整,动态管理,脱贫一批、验收一批、销号一批,确保一户不漏。特别是“7·19”洪灾发生后,建档立卡工作随即启动。

    据统计,截至目前,因洪灾造成四个贫困县因灾致贫1418户、3687人,因灾返贫176户、519人。

    截至目前,全市贫困人口均已建档立卡、584个贫困村、4个国家级重点县指标数据都已上传数据库,不仅实现了对扶持对象查询追踪的“可视化”、具体化,还实现了帮扶措施和帮扶效果检查考评的明确化、具体化,使扶贫工作由以往的“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

     精准定位

    发展 特色产业 加快脱贫步伐

    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基础。但实施产业扶贫就要找准自身定位。

     平山 县北冶乡依托辖区内4个4A级旅游景区,乡党委以创建北冶“怡情山水”旅游片区为目标,整合旅游资源,创新“大区小镇”精准脱贫模式,大力发展农家院等第三产业,并探索实施了“政府+扶贫工作站+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特色 产业园区 +农家乐、乡村游+贫困户”的运作模式。目前,全乡已建成旅游示范村8个,发展农家院150多个,旅游商品专卖店100多家,传统手工业作坊50个,宾馆饭店30家,帮助贫困户就业400余人。

    市扶贫办主任赵永利说,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脱贫产业,是我市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截至目前,全市共谋划农业产业重点项目40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18个,4个项目列入了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每个贫困县谋划了1到2个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各类百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44个,形成了核桃、大枣、食用菌、大棚蔬菜和奶牛、柴鸡等种养殖主导产业。

    其中,赞皇县林果产业总面积达到了90万亩,年产值26亿元,覆盖带动了全县97个贫困村、14373户贫困户、30018名贫困人员;行唐县着力打造成方连片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独羊岗乡1.3万亩种植、养殖、深加工等一二三产融合模式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动了12个贫困村5922名贫困人口通过打工就业、土地入股等形式增加收入,实现脱贫;平山县在23个乡镇分别建设1个现代农业园区,引导贫困 农民 以地入股,成立股份合作制企业,将6700多名贫困人口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灵寿县延长产业链条,谋划建设投资1.3亿元的核桃深加工企业。

    光伏发电作为我市创新产业扶贫的新模式,今年市扶贫办协调相关单位已对4个国家级贫困县上报的光伏扶贫实施方案进行了初审并上报,分两批共11个项目,总装机容量达260兆瓦。如全部获批,可使16942个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增加收入不少于3000元。平山县作为“国家光伏扶贫试点县”,有三个光伏项目已开工,目前,首期安排7个乡镇的46个贫困村、8000余户正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灵寿县利用食用菌大棚发展光伏产业,正在打造食用菌农业光伏产业园区。

     因人施教

    利用教育扶贫彻底拔掉“穷根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山区教育扶贫是我市的一大创举。

    在平山县上东峪村,一提起村里的实训基地,村委会主任韩吉龙就乐得合不拢嘴。原来,市教育局的驻村工作组进驻他们村后,便给村里申请了平山县职教中心的实训基地,常年为村民提供免费的菜单式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

    韩吉龙说,县职教中心的老师在他们村已经进行三期培训,近期驻村工作组正给村民们联系市区的职业学校,准备组织有意愿的村民开展免费美容美发、厨师、汽修等技能培训,还提供就业服务。“掌握一门职业技术,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就等于捧上铁饭碗,更代表着将带动全家脱贫。”韩吉龙激动地说。

    据了解,坚持就业导向,全市统筹人社、农业、教育等资源,支持贫困人口向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服务等服务产业转移。截至目前,4个国家级贫困县共建成了3家省级家政服务员培训输出基地、5家市级示范性家政服务员培训输出基地、1家县级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6座创业孵化基地,入驻创业实体240余个。4个贫困县完成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劳动力转移就业达4.09万人,组织安排职业培训1.23万人次。结合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转移一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从事林业维护等工作。

    另外,今年,市财政设立3095万元专项资金,保障家庭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发放,并制定了《关于推进教育脱贫行动的实施方案》,对6个山区县、45个乡镇继续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对正在就读中、高职及一年以上技能培训的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全覆盖补助,保证每个贫困家庭都有劳动力可以稳定就业。

    同时,按照“分层次、同学段”的原则,筛选主城区优质初中、小学与山区82所项目学校建立稳定的“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市内四区教育局与山区六县教育局主动对接,结对学校间制定帮扶协议,帮助山区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现如今,脱贫攻坚战役已在我市全面打响。全市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全力推进,并启动了特色农业扶贫、家庭手工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全方位的精准扶贫新模式,力争尽早让广大贫困户过上小康生活。(记者 董 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