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大力推进“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

09.07.2015  09:28

    自“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实施以来,沧州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把该项工程列为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健全机构,制定方案,强化举措,加强督导,大力推进“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

    一、健全组织机构,形成强有力地联合推动机制。一是建全机构。作为“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发源地和核心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部署,专门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和示范县(市)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示范县(市)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为工程有效推动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制定方案。市领导小组根据沧州实际,研究制定《关于推进“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2014年示范辐射面积达到50万亩,增粮1亿斤;2015年100万亩,增粮2亿斤;到2017年推广面积达到500万亩,实现增粮10亿斤。为确保年度工作任务的完成,市、县和各有关部门每年度都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推进时间表,分解任务,明确地块,责任到人,层层签订责任状,按照时间节点挂图作战,形成上下互动、左右联动的推动机制。三是加强督导。市领导小组按照关键时间节点,抽调成员单位分片组成督导组,深入县(市)听取汇报和实地考察,确保了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攻克关键技术,强化区域技术支撑。根据沧州区域土壤、水、肥特点,依托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石家庄农业资源中心、中科院地理所、河北省农科院、沧州市农科院、中化化肥等科研单位,重点在示范区开展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区域技术集成示范工作,先后完成耐盐作物品种选繁、咸水利用、盐碱地治理、旱作增产、节水灌溉等各类试验1000余亩,形成了沧州区域特色的10项主推增粮技术(耐盐小麦玉米品种、微咸水灌溉技术、咸水结冰灌溉技术、旱地地膜玉米技术、玉米“一穴双株”技术、冬小麦-夏玉米双早双晚增产技术、土壤蓄水营养层构建技术、微灌节水增粮技术、盐碱地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农机农艺结合技术),为工程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完善推广机制,探索示范推广新模式。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民参与的示范推广运行机制。建立以中科院、省农科院为依托的专家队伍,完善项目区市、县、乡、村技术推广体系。把推广的技术制作成技术明白纸,把每项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每个农户手中,确保技术不走样,原原本本地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每个县(市)都建立了一个万亩示范方,供种植户农民参观学习,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示范县(市)选派科技特派员120名,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大户、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培养既管技术、又会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民,发展专业种植合作社46家,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62家,由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组织牵头,把农民组织起来,开展示范推广。例如南皮的小偃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绿丰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神兵植保专业合作社等一批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土地流转,实施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取得很好的效果。

    为保证示范推广的质量,召开现场会、观摩会、培训会等多种形式对操作者进行指导,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每年在南皮召开培训会议两次;今年在海兴召开了小偃60、小偃81小麦现场观摩会,在泊头召开了水溶肥、大豆玉米间作、一穴双株覆膜侧播玉米栽培技术示范现场会等。培训农民1万余人次,提升了科技人员、种粮大户的素质。

     四、搭建支撑平台,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水平。在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设立省级院士工作站,新建科研大楼,建造作物耐盐鉴定设施,改善提升了科研与办公条件,李振声院士、刘昌明院士等一批专家在南皮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建立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构建了“一园三区”的示范网络布局,在南皮县建立万亩咸水补灌吨粮示范区、在黄骅市建立雨养旱作万亩示范区、在海兴县建立万亩盐碱地改良与高效利用示范区。中国科学院生物育种与遗传所和南皮县共同制定《渤海粮仓南皮县域增粮整体推进方案》,联合实施县域整体增粮增效推进工程,为渤海粮仓示范工作发挥带动和引领作用。在南皮筹建了由南皮县政府控股注册资金3000万元、中科控股共同投资的种业公司,建立小偃60、小偃81、科育1号耐盐优质小麦、玉米良种繁育及示范基地,为示范区提供小偃系列小麦良种150万斤、玉米良种20万斤,渤海粮仓适应性作物品种布局达90%以上。

    五、强化政策措施,为渤海粮仓提供政策支撑。市、县都设立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专项资金,市级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渤海粮仓万亩精品示范基地建设。出台“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监督。各示范区县(市)也都设立了专项配套资金。各部门各单位支农惠农政策项目向示范区倾斜,在示范区实施了30个项目,资金97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