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矿区:产业升级“黑白配”

13.08.2014  17:15

关注资源型城区转型(上)
峰峰矿区:产业升级“黑白配

      ■阅读提示
      登临元宝山远眺,东面是主城区的繁华街巷,西面是彭城镇的葱葱绿意。
      在当地人的记忆里,以前登临元宝山,看到的彭城镇到处是烟囱,“彭城的烟囱——谣言(窑烟)”,人们甚至如此调侃彼时该镇的工业景象。
      采矿业发达、煤化工产业兴盛,已探明原煤储量达35亿吨的巨大资源,催生了峰峰集团等著名煤炭企业和一批煤老板。
      十年前,彭城镇的烟囱一根根倒下,见证了峰峰矿区传统产业的衰落;今天,随着煤炭和陶瓷等产业的升级调整,峰峰矿区的产业格局酝酿着新的变化。
      1煤化工从“煤头”延向“油尾
      8月7日下午,小雨。在位于邯郸峰峰矿区南部的新能源产业园内,民营企业河北玺尧新源科技有限公司从外表看起来并不起眼。然而,走进厂区内,一个占地近200亩,由多个巨大储油罐组成的钢铁结构生产线正在运行,颇显气势。
      “这就是总投资5亿元建设的年处理30万吨甲醇制清洁汽油设备。”该公司董事长郝金付说,这套设备于今年5月4日正式出油,目前正在试生产。
      郝金付介绍,该项目是以焦炉煤气为原料制甲醇,由甲醇经过催化生产清洁汽油,可形成年产10万吨超过欧Ⅴ标准的清洁汽油、2.2万吨液化气、0.4万吨重油的生产能力,实现“焦粒—甲醇—汽油”传统产业链条的延伸。
      用煤炭液化技术生产汽油,实现从“煤头”到“油尾”的延伸,新技术无疑给峰峰这样一个资源型城区产业发展打开了一片新视野。峰峰矿区区委书记张跃峰说:“如果该项目顺利达产达效,峰峰传统煤化工产业将获得‘新生’。
      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峰峰矿区是我省颇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区,有“煤海”之称。然而,进入新世纪,长期过度开采让峰峰矿区资源枯竭的现实越发凸显,加上焦炭市场持续低迷,规模大一些的煤焦企业纷纷压产,小一些的时常“闷炉”。更紧迫的是,大气污染治理的压力与日俱增。
      作为第一大支柱产业的煤化工产业一蹶不振,让峰峰矿区的经济发展也陷入了颓势。煤化工产业该向何处去?峰峰人一直在思考。
      其实,如今拥有甲醇制汽油专利技术的郝金付原来是一家焦化厂的老板。
      1994年,郝金付在峰峰矿区第一个上马了机焦炉,赶上之后十年的发展黄金期。十年之后,看到正处于暴利期的精细化工行业,他决定一试。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石家庄结识了一位留学归来的学者张清洁。后者带给他甲醇制汽油的专利技术。经过反复酝酿,两个人达成共识,郝金付几乎将全部身家投入到这个项目中。
      根据当地发改部门的设想,该项目将带动当地煤化工产业向石油化工产业转移,从而实现峰峰煤化工产业的“突围”。
      如此设想并不空洞。近日,峰峰矿区与三一重工能源集团签署战略框架协议,短期内将合作建设60万吨甲醇制20万吨清洁汽油生产线。
      2陶瓷业助推技术装备和品牌双升级
      同一间厂房,同一道制坯工序,一条生产线只需要两名操作工,一小时制坯2000余个,而另一条需要13名操作工,每人每天最多才能制坯2000余个。
      如此强烈的对比是笔者于8月8日上午在峰峰矿区陶瓷工业园区内一家名叫梧桐树家具用品有限责任公司的车间里看到的。
      厂房的北面,是该企业斥资400多万元从德国引进的一台等静压成型机,智能化操作保证了原坯规整度的统一,经过按压后的盘状坯子有条不紊地在皮带上滚动,两名操作工守在一旁处理可能出现的坏坯;而在南面,十多名操作工一字排开,重复将一个个原坯放在单头滚压成型机上压坯。一名操作工告诉笔者:“每天工作八小时,一分钟不歇最多能制坯2000余个。
      “苦于投入高,只引进了一台进口设备。”该公司总经理刘祯说。
      刚成立不久的这家企业专门生产用于出口欧美国家的高档骨质瓷器,在峰峰矿区,像这样的陶瓷生产企业目前有80余家。
      “一黑一白”,这是人们对于峰峰传统产业的形象概括。“”指煤炭,“”就是指陶瓷。
      多年来,峰峰的陶瓷产品声名远播,但产品档次一直在低端徘徊。
      “峰峰的陶瓷产业优势逐渐弱化了。”从事20多年陶瓷企业管理工作的刘祯说,本地的高岭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多半企业的原材料来自山西、广西等地区,由于陶瓷企业需要大量投入,近年来,瞄准出口市场的南方陶瓷企业纷纷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国内陶瓷产业竞争异常激烈。
      面对诸多陶瓷企业“设备跟不上,成本下不来”的尴尬,刘祯认为只有靠先进设备压缩人力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复兴峰峰陶瓷产业。
      “这两年,凭借磁州窑的品牌,一些陶瓷企业将目光转向了国外市场,峰峰陶瓷产业呈现出‘马太效应’。”峰峰矿区发改局局长彭继业说,龙头企业纷纷开始更新生产线,产品走起了高端路线。
      近年来,居住在当地的陶瓷艺术家们还在致力于峰峰陶瓷的品牌化建设。
      连日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磁州窑艺术家安际衡异常忙碌。8月21日,第六届中国美术陶瓷技艺大赛将在他的大家陶艺有限公司开幕,这是该项赛事第一次来到磁州窑的故乡。
      “来自十多个省份的近百名陶瓷艺术家齐聚峰峰,这是展示磁州窑艺术的一次交流。”安际衡说,这也是一次品牌推广的机会。
      3资本从传统产业跳向新兴产业
      古老的鼓山巍峨挺拔,密林葱绿,每次抬头望见这样怡人的景象,50岁的温如意说自己就会有一种“征服感”。
      温如意是峰峰众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2011年底,他出资数千万元承包了鼓山南麓一带近四万亩的荒山,做起了生态农业。两年多来,他投入四千万元先后种植了核桃、柿子、苹果、雪松、速成杨、紫叶梅等,依托中国林科院创建了晋冀鲁豫榛子培育繁殖科研基地。
      能够如此大手笔,是因为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峰峰众鑫煤焦化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当地媒体曾形容他:“煤老板做起了‘山大王’。
      “峰峰矿区如果不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几年后将出现‘矿竭城衰’的局面。”8月9日上午,身为省人大代表的温如意对笔者说,峰峰矿区拥有丰富的山地资源,迫切需要发展生态农业,修复一度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长期以来,造成峰峰矿区空气质量差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产业结构偏重,二是山地植被稀疏。由于鼓山多是石灰岩,不利于植被的成活,解决高山灌溉问题也需要大量资金。近年来,虽然政府一直重视荒山绿化,但成效一直不很明显。去年,当地政府提出“向荒山宣战”,号召还在传统产业漩涡中“打转”的企业家承包荒山、植树造林,向荒山要效益。
      “新兴产业更需要战略性思维。”温如意说,两年来,当地发改、林业、环保等部门经常主动送来优惠政策,对于太阳能项目,政府专门开辟了“绿色通道”,前期手续不到一个月就办完了。
      在他的设想中,四年之内,这片四万亩山地将变成一个集生态园林、乡土风情、农牧文化体验、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生态文化园区。
      ■相关
      十项工程“淘金”文化产业
      说起磁州窑,很多人会想到磁县,其实,目前大量的磁州窑窑口和遗存都在峰峰矿区彭城镇内;说到石窟,很多人会想到敦煌、云冈,但地处峰峰矿区内的响堂山石窟是北齐石窟的重要代表……350平方公里的峰峰矿区怀抱着巨大的文化资源,但长久以来,人们总是盯着煤炭这碗“”,没有捧起文化这个“金饭碗”。
      近年来,迫于资源环境的压力,积极寻求转型的峰峰矿区开始着眼于文化产业的培育。
      “要以市场需求为先导、高手参与为牵引、宣传推介为抓手推动文化产业后来居上。”峰峰矿区区委书记张跃峰谈到发展磁州窑文化产业时说。
      为尽快在文化产业上找到突破口,峰峰矿区将今年确定为“文化建设行动年”。
      峰峰矿区开展文化建设行动年实施意见提出,该区今年将实施十项文化工程,并力争用3至5年时间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峰峰矿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8月10日,响堂山风景区开发规划方案审定会在峰峰矿区召开,响堂山核心景区规划设计方案获得通过,这个计划投资40亿元的工程将在未来几年内对响堂山地区进行整体包装。再过几天,位于彭城镇的磁州窑艺术馆即将开馆,将展出磁州窑不同历史时期的稀世珍品。
      发力文化产业,峰峰矿区希望自己的转型升级获得更广阔施展空间。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