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接用岸电工程遇阻 如何治理待闸船舶污染

27.05.2017  09:11

        船舶锚泊期间,柴油机燃油发电造成空气、噪音污染严重。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川江航道航运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往来船舶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船舶污染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如何治理三峡待闸船舶造成的环境污染受到多方关注。

  由于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船舶在三峡坝区待闸已成常态。船舶锚泊期间,柴油机燃油发电造成空气、噪音污染严重,对三峡库区和中华鲟产卵地生态环境构成威胁。走访发现,接用岸电是国家倡导的船舶靠港降污减排的主要措施,但基层探索“以电代油”岸电工程时困难重重。

  待闸船舶污染危害严重

  曾经的长江三峡,河道狭窄,水流汹涌,舟楫难行,夜不能航。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川江航道航运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11年,三峡船闸全年累计通过量突破1亿吨,提前19年达到设计通过能力。到2016年,三峡船闸通过量更达1.305亿吨,超过该船闸设计年通过量的30%,往来船舶已不能实现即来即走。

  统计显示,2016年三峡坝上坝下平均每天积压待闸船舶260余艘,高峰时停船近千艘,每艘船平均待闸时间在44小时以上。

  据了解,三峡坝区待闸船舶主要停靠点是三峡坝上沙湾、葛洲坝下临江坪及两坝间乐天溪等3处锚地,以及杉木溪、郭家坝、云池等10余处临时停泊区。《瞭望》新闻周刊日前在坝上沙湾锚地看到,近20艘待闸船舶沿河岸排开。时值午饭时间,船舶纷纷使用柴油机发电,股股黑烟随风飘散格外呛人,阵阵轰鸣此起彼伏震耳欲聋。

  “我们也感觉烟味重,声音大,但必须燃油发电才能作业。”正在指挥水手清洗甲板的“明华899”轮大副朱永明表示,柴油发电机发电时声音在80至90分贝,使用增压器时声音达100分贝以上,巨大的噪音也让他们十分痛苦。但由于已在沙湾锚地待闸4天,支撑通讯设备的蓄电池电量已耗尽,必须启动柴油发电机充电。

  “待闸船舶柴油机发电已经成为公害。”秭归县环保局党组书记宋辉介绍,秭归县每天待闸锚地日均停靠60艘过往船舶,遇船闸检修、大雾等恶劣天气,最高时达150艘。由于待闸船舶用电需求不同,发电时间不固定,一天24小时都存在燃油发电情况。不仅噪音扰民,其排放的一氧化碳、硫化物、氮氧化物、细颗粒物等污染物更是让库区空气质量不断下降。

  “基本上是一天震三次,一次两小时,震得人心慌气短,无法入眠。”靠近沙湾锚地的茅坪镇松树坳村的多位村民表示,每天待闸船舶集中做饭时间段污染更严重,“空气和噪音污染让大家苦不堪言。”

  坝下临江坪锚地正好位于国宝中华鲟“最后产卵场”河段。日前在现场看到,280余艘各类船舶并排锚泊于此,集中燃油发电产生的污染问题更为突出。

  “河牛68”轮是由南京开往重庆的6000吨散货船。下午时分,该船正启动发电机为GPS、AIS及船用雷达充电。走进机舱发现,尽管只启动了一台50千瓦的发电辅机,但噪音巨大。轮机长助手谭上校交流只能伴以手势。他表示,船上有10台空调、3台电视以及冰箱、电磁炉等设备要用电,每天发电需烧油0.25吨。

  更严重的噪音和空气污染发生在移动泊位之时。“明泰86”轮轮机长柴春叁说,目前在坝下平均需要待闸3天左右,期间会根据通航部门调度更换锚泊地点,此时就需要启动1200千瓦的主机,一个小时就需要耗费0.15吨柴油。

  “噪音不断让中华鲟无法休息,干扰其性腺发育。”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说,噪音还会混淆鱼类听觉,对它们造成惊吓。由于江面狭窄且水位较浅,中华鲟在上浮和躲避过程中极易被撞死撞伤。2006~2007年进行调查发现,有50%的中华鲟在上浮过程中被撞死撞伤。随着待闸船舶数量增多,问题可能更趋严重。

  “每年有14万艘船舶待闸三峡,排放的硫化物约10吨,碳氧化物4000吨,PM2.5约3吨,对坝区空气质量和水下生物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宜昌市副主委张琼调研发现,三峡坝区位于长江河谷地带,受西北高山和半高山阻碍,常年风速较小,静风频率高,污染物不易扩散。“哪怕是很少的污染,都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岸电工程推进遇阻

  接用岸电、以电代油是我国政府要求靠港船舶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部2015年颁布的《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5-2020年)》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国主要港口90%的港作船舶和公务船舶靠泊使用岸电,50%的集装箱、客滚和游轮专业化码头具备向船舶供应岸电的能力。宜昌也印发了《宜昌市船舶污染管控方案》,要求加快建设港口岸电、三峡大坝坝上抵坡锚地岸电供应系统,引导督促船舶使用岸电。

  “国家政策风向和市场需求都要求我们加快布局岸电。”国网宜昌供电公司总经理丁和平介绍,该公司先后在宜昌市夷陵区新世纪游轮码头、桃花村游轮码头以及秭归县沙湾锚地先期探索建设岸电设施。截至2016年底,岸电用电量已达313万千瓦时,替代标准煤1084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量2120吨、二氧化硫5.2吨、氮氧化物5.6吨。

  推广岸电形成的生态效益主要源于游轮码头实施“以电代油”后减少的燃油量。在位于西陵峡峡口的桃花村游轮码头看到,1.25万吨的游轮“世纪神话”刚刚泊靠码头,该船轮机长陈东就立即与码头方面联系接用岸电。在陈东看来,若没有岸电供应系统,游轮停泊期间必须启用50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进行供电,一晚至少要烧一两吨柴油,夏天用电用油还会翻倍增长,烧油污染严重,还会磨损机器。“能接岸电肯定接岸电,成本上合算,更能让游客有舒适体验。”

  桃花村游轮码头负责人张波透露,1992年建立桃花村游轮码头时就装有一台250千伏安的专用变压器,除了码头办公用电外,还尝试给游轮接用岸电。近年随着停靠船舶的增多,岸电需求不断增加。2015年,电力部门在游轮码头建设了2台630千伏安的岸电专用台区,2016年岸电使用达到127万千瓦时,相当于替代燃油255吨。预计今年用电量将达到140万千瓦时,环境效益将更为明显。

  “与游轮码头岸电高频使用不同,锚地岸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