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特岗教师:青春扎根生态移民安置区

21.12.2014  18:56

    一毕业,葸天廷就登上了宁夏红寺堡区彦宝小学的讲台,“没有丝毫犹豫”。

    对这个25岁的大学生来讲,之所以放弃留在城市的机会,选择来到乡村学校,是因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宁夏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安置区,而彦宝小学位于红寺堡区移民最集中的弘德新村。“孩子们都是西海固移民的子弟,他们的成长关系到个人的前途,也承载着移民家庭的希望和红寺堡的未来。”葸天廷说。

    正因如此,在大学学习中文的葸天廷几年前来到彦宝小学实习时,就打定了留下来的主意。他觉得,站在乡村学校三尺讲台的自己,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地方”。

    成功考取特岗教师后,葸天廷如愿回到了红寺堡,当起了一名乡村教师。没多久,彦宝小学校长张成裕就发现“这个后生课上得好、工作认真,靠得住”,张成裕放心地把6年级的语文课交给了葸天廷。

    旁人眼中繁重的工作,葸天廷却甘之如饴。这个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感觉”的年轻教师,每天要花上不少时间备课,只为让孩子们学有所获。课余时间,批改完作业,他还抽时间辅导学生功课。这样,节假日他也经常回不了家。

    特岗教师只有2250元的月工资,没有任何保险,红寺堡区地方财政紧张,对特岗教师也没有补助,但葸天廷不在意这些。“把工作干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就是最大的幸福。”他说。

    27岁的杨振绩4年前就来到了红寺堡区太阳山镇,在红星村裕华一小当起了特岗老师。他刚来时,裕华一小只有104名学生,7名退休教师。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办学效益不好,移民们都不愿意把自家孩子送到裕华一小。作为第一批来到这里的年轻教师之一,杨振绩被寄希望能“充实师资力量,改善办学质量”。

    红寺堡区大部地处荒滩,移民来了才逐渐开发。这里经常刮风,风一起黄沙满天飞,教室里也是沙土飞扬。

    一堂课下来,常常满嘴都是沙土的杨振绩几度心灰意冷,“一天都不想呆下去了”。

    但只要一站上讲台,杨振绩就要求自己把课上好。“教育是个良心活儿,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问心无愧了。”时间长了,他看到了成效:孩子们的学习状态渐渐发生了变化,移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不久后,学校里的学生也多了起来,连带着校园也“充满了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