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军节 91岁老兵圆梦天安门广场

02.08.2017  15:59

 

 

八一建军节 91岁老兵圆梦天安门广场

 

■穿上军装:国歌响起,老人挺直脊梁向五星红旗庄严敬礼

■实现心愿:仪式结束,老人高唱《红旗歌》眼中泪光闪烁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向国旗敬军礼。

□文/本报记者 董世杰

图/本报首席记者 李青

昨日清晨5时12分,天安门广场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来自石家庄市行唐县的91岁老兵金平珍,颤颤巍巍地从轮椅上站起来,挺直脊梁,凝视国旗,庄严敬礼。

金平珍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解放石家庄时他是一名参战炮兵,激战6天6夜,至今记忆犹新。70年过去了,他依然记得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同生共死的战友,还有一首首嘹亮的军歌。一生戎马岁月留给老人的是一枚枚沉甸甸的勋章,还有那被炮声震坏的耳朵。昨日升旗仪式结束,他唱起当年在军营唱响的《红旗歌》,眼中泪光闪烁。老人对本报记者说:“很多战友牺牲了,我堂堂正正做人90多年,已经很知足。在我有生之年,能在天安门广场给国旗敬礼,心愿终于实现了!

忆往夕峥嵘岁月

2017年7月20日,本报A2版刊发了《金平珍:70年前解放石家庄,我是炮兵》一文,重点讲述了老人在1947年解放石家庄时激战6天6夜的往事。

91岁的老兵金平珍1945年参军,先后参加抗日战争、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太原战役、兰州战役、宁夏战役、抗美援朝中的战役。

7月27日,记者陪同《北京晚报》的同行到金平珍家中采访,老人激动地拉着记者的手,幽默地用朝鲜话打招呼,眼中闪烁着慈祥的光芒。

1945年1月,18岁的金平珍加入八路军。在这之前,他被日本兵抓壮丁去修炮楼,趁日军不注意,偷偷从炮楼上溜下来,四处打听着才跑回了家,不久后加入了八路军队伍。

1947年秋天,他所在的晋察冀军区炮兵团辗转回到了石家庄(旧称石门)。11月初,解放石家庄的战役开始。

老人回忆说,飞机场、发电厂都是炮兵先行攻下的目标。石家庄战役一打就是六天六夜。“战友们筋疲力尽。我们摘路边的棉花叶搓成烟,靠着抽棉花叶强打精神。

11月12日,晋察冀野战军一举攻破设防坚固的重镇石家庄。石家庄的解放,使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平津地区的敌军也失去了重要一翼。

抗美援朝 一个排的战士只剩俩人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中,金平珍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一员,跨过鸭绿江入朝鲜参战。“我们在防空洞里住着。一次,我带着班里的战士出去背炮弹,回来时发现,我们的防空洞已经被美军炸毁了。”金平珍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面色变得凝重。“幸亏我们出去了,不然,肯定被炸得尸骨无存。

一次,我们一个排的战士执行任务,回来的时候,就剩了我和另一位战友。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我要替这些战士们取得胜利,好好活下去!”金平珍老人说到这里,握紧了他那微微颤抖的拳头。

到天安门广场向国旗敬个礼

当了10年兵,我只回过一次家。”金平珍所在部队行军至新乐安城一带,这里距离金平珍的家乡仅一河之隔。连长准了他一个小时的假,一路小跑,金平珍回到了家中。“我看到了熟悉的院子,喊一声爹娘,二老从屋里走了出来,他们苍老了很多。我娘拉着我的手,直流眼泪,我爹看着我,说不出话来。”娘拿出了一块玉米面饼子,爹从地里拔了一根葱,我坐在院子里匆匆吃完,前后不到十分钟,金平珍就告别家人,一路小跑去追大部队。

1956年退伍之后,他回到家乡务农,过着平淡的生活。儿媳张玉香说,老爷子平日里很少提起当年当兵打仗的事情,那些沉甸甸的勋章,家人一直替他好好收着。“石家庄解放60周年”纪念章,“人民功臣”奖章,“和平万岁”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各式纪念章、功勋章见证了老人的戎马生涯。

许多战友牺牲了,我能活到现在,特别知足!”老人说,他有个心愿未了,作为一名老兵,他想去天安门看一次升国旗,“给五星红旗敬个军礼!

致敬民族英雄,弘扬民族精神,这不仅是《燕赵晚报》的使命,更是每个晚报人应尽的义务!燕赵晚报编委会决定八一建军节这天,安排记者陪老人到北京看升旗。当记者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老人家时,他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一个劲说“”(行唐方言,好的意思)。

媒体争相报道老兵金平珍

7月20日,本报刊发《金平珍:70年前解放石家庄,我是炮兵》一文后,CCTV—4栏目组的编导第一时间联系本报记者,了解情况,并且派出6人组成的团队专程到行唐县采访老人家;《北京晚报》的记者也来石对老人进行了采访,并要刊发老人在北京看升旗的报道;《新京报》、《河北电视台》记者也联系了本报记者了解金平珍老人的情况,表示要做报道……在网上,转载的稿件铺天盖地。而在老人的家乡行唐县,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老人成了当地的新闻人物,乡亲们远远地看到他,都竖起大拇指。

 

 

进京路上爱心接力不断

7月31日一早,金平珍家像过年一样,全家四代人穿戴一新,早早起床后赶往省城。儿媳张玉香按照老人的吩咐,在行唐县城跑了许多商场、市场才找到老军装。老人说,这一次去看升旗一定要穿绿军装,这是一件神圣的事情,要庄重、严肃。“我这辈子可能就这一次了!”老人这样对儿女们说。“就是我以后离世了,也要穿绿军装!”为此,孝顺的儿媳专门为他买了两身军装。

上午9时许,金平珍老人刚到石家庄火车站,广场上的巡逻警车就行动起来了。听说老人的事迹后,工作人员主动将老人搀扶到巡逻车上,平平稳稳地开到进站口。

在候车大厅里,心桥爱心服务区的工作人员郑旭丽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将老人一家接到服务区,端茶倒水周到服务。看到老人走路拄着拐杖,行动不太方便,她早早地备好轮椅。检票开始了,郑旭丽将老人扶上轮椅,一直送上高铁。

令人没想到的是,在开往北京的路上,G6712次高铁上的列车长郭志增、敦甜甜表示,他们已经联系了北京西客站,会有工作人员推着轮椅来接站。

果然,火车到站不久,西客站一位名叫金艳慧的小伙子推着轮椅风风火火地来到站台上。郭志增列车长说:“希望能给老人帮上忙,向老人致敬!”西客站人山人海,金艳慧推着金平珍,轮椅穿梭在人群中,小伙子的后背衣服已被汗水浸透。

为了方便老人看升旗少走路,大家决定让老人住在前门附近。可是全国各地来看升旗的群众人山人海,宾馆旅店都客满。关键时刻,记者找到自己当年服役部队北京武警七支队的老战友,说明情况后,老战友很感动,立即找到当地的共建单位,为老人在煤市街找到舒适的房间。

听说老人因为没有买到帽子不开心,一位战友连夜从商场里选购了一顶带着红五角星的仿军帽,并且又掏出100元现金,托记者转交给老人。“我也想为老人做点事情!”这位战友的善良感动了老人。

一路上,爱心接力不断,老人的家人一个劲地说“谢谢!

看升旗的群众主动为老人闪开通道

北京天安门广场庄严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是亿万中国人民特别关注的,更何况是八一建军节90周年。

8月1日凌晨2时许,在距离天安门广场十几公里的珠市口大街,蹬三轮拉活的李大姐已经跑了“八个活儿”。她说,都是全国各地来看升旗的群众,有人一夜不睡在广场上排队。

这一夜,金平珍老人几乎没睡,不时和儿子、孙子说上一句,“北京真漂亮……火车跟过去的不一样……

3时许,天还没有放亮,记者陪同老人一家前往天安门广场,事先租了轮椅。老人穿上了老军装,戴上了红五星仿军帽,胸前佩戴着各种勋章。一路前行,有卖小国旗的商贩,主动免费递给老人一面国旗。“老人家,我不要钱,免费送您的,一看您就是打过仗的功臣!

沿煤市街一路向北行进,正阳门、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依次映入眼帘,老人坐在轮椅上四处张望,满脸都是激动的神色。

天安门广场上,来自全国各地等待观看升旗仪式的人们已经排起了长队。护旗的武警战士们严阵以待。八月,北京的早晨潮气逼人。站如松的护旗班的武警战士们岿如泰山,纹丝不动。天安门广场的国旗永远和东方的太阳并肩升起,雷打不动!昨日升旗的时间是5时12分。渐渐地,天空变成了深靛蓝色,又慢慢变成了湖蓝色,并不停地变浅。当东方的天空从鱼肚白变亮时,广场上的灯灭了。

记者一行人通过警戒隔离带,尽管观看升旗的群众人山人海,但是当发现坐在轮椅上的金平珍老人时,许多人露出惊讶的神色,并迅速闪出通道,让老人往前去,这样看得更清楚。4时许,广场上已经挤满了人,翘首期盼。“昨天晚上我们一家子没有回去,就在天安门周边等着,凌晨一时开始安检,我们就进来了。我们一家就希望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在天安门前观看升旗仪式。”一位来自重庆的游客说。北京市民赵女士说:“虽然我们北京人每天都可以看升旗仪式,但是在建军90周年的日子带孩子来看看,可以让他更好地接受一下爱国主义教育。

随着广场上聚集的人越来越多,负责维持秩序的武警划分出一个个区域。虽然现场观看的人已经是摩肩接踵,但依然非常有序,人们更多的是举起自己的手机和相机不断拍照。孩子们则是坐在大人的肩上,手上拿着小国旗,静静等待着仪式的开始。

国歌响起,老人挺直脊梁向五星红旗庄严敬礼

5时刚过,天开始蒙蒙亮,现场观看的人群估计已经达到了数万人。“妈妈快看,国旗出来了。”孩子的这句话,让现场人们激动的心情一下子迸发了,“咔嚓”“咔嚓”……手机和相机的快门声音此起彼伏。“咚咚咚”远处传来军乐团大鼓敲击的声音。

国旗班护卫队员排着整齐的队伍,雄纠纠气昂昂地走出天安门端门,几十人的军乐团紧随其后,伴着《歌唱祖国》的旋律,踏着矫健的步伐,穿过了金水桥,走向广场。5时12分,当旗手将五星红旗拴在旗杆上时,人们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国歌奏响,人们齐声高歌,歌声在广场上空回荡,在神州大地上飞扬,人们仰望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再看91岁的金平珍老人,他颤颤巍巍地从轮椅上站起来,挺直脊背,凝视国旗,举起右手庄严敬礼,晨曦中老人眼中泪光闪烁。

升旗仪式结束后,老人并没有坐下,而是面向五星红旗唱起了《红旗歌》:“红色的旗帜,天空中飘扬……”老人的歌声铿镪有力,歌声吸引了许多群众,一时间,相机、手机一齐对准老人,“咔嚓”“咔嚓”的快门声此起彼伏。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得知了老人的经历后,争相和他合影留念。

金平珍老人一家来北京看升旗的是祖孙四代8人,最大的91岁,最小的6岁。在天安门广场上,金平珍坐在轮椅上,儿子金建国推着他,孙子金涛跟在后边,最后边是6岁的重孙,祖孙四代其乐融融,引得过往群众纷纷拍照。他们一家以天安门为背景,拍下了有特殊意义的全家福,照片上每个人笑得都是那么开心。

老人的孙女金珊珊在北京工作10年了,说起爷爷,她流下了眼泪:“爷爷的一生很不容易,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爷爷代表他们那个年代的老军人,来北京看升旗,了却了一生的心愿。让我心酸的是,老人家可能也是最后一次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了!再过10年,到石家庄解放80周年时,这一批参加过战斗的老军人,还能有几位在世?”说完这些,金珊珊泪如雨下。

在建军90周年的日子里,画面再一次定格在五星红旗下,老人敬礼的瞬间。金平珍挺了挺自己的身子,缓缓抬起右臂,庄严地敬礼。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目光深邃而坚定。虽然老人右手的手指因为长年劳作无法并拢,但他一直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敬一个标准的军礼。这一个军礼饱含着一位老兵对祖国的多少爱意,他那已经弯曲的腰背曾经担起的是整个民族的荣辱兴衰,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为祖国挥洒热血,用自己的坚守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不屈,用自己的一生铭刻着不朽的民族史诗!

老人说:“看了升旗我死而无憾!

昨日8时许,在西客站候车大厅里,就在等车的时候,记者与金平珍老人聊天。老人说:“很多战友牺牲了,我堂堂正正做人90多年,已经很知足了。在我有生之年,在天安门广场给国旗敬礼的心愿终于实现了!看了升旗我死而无憾!我想谢谢许多帮助我的人!”说着老人双手抱拳、作揖,憨憨地笑着,像个孩子……

战争年代的军人,他们没有舞蝶鸳织的缠绵,没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而是在血与火的硝烟中,以血为墨,书写最壮丽的青春宣言;以岁月为律,把自己的梦幻、誓言、承诺铭刻在五星红旗上,在枪林弹雨中铸造忠诚;把刻骨铭心的赤诚坦荡烙在心中,诠释着共和国军人的顽强与忠诚……

向老兵们致敬!历史不会忘记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编辑: 林福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