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分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08.10.2015  10:54

  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分享该奖项。今年的奖金一半授予爱尔兰和日本科学家,表彰其在治疗蛔虫引起的感染方面作出的贡献;另一半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作的贡献。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颁奖词中如是评价屠呦呦在青蒿素发现中的贡献:“疟疾每年感染的人数接近2000万,而青蒿素目前已被广泛用在疟疾横行的地区。结合其他治疗手段,疟疾的致死率整体能够下降超过20%,在孩童患者身上能够超过30%。单就非洲而言,这意味着每年有10万人的生命被挽救。”“屠呦呦首先发现了这种名为青蒿素的化合物……对于全球人口的健康所带来的健康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今年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将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3位学者,他们的共同点是在最具破坏性的寄生虫疾病防治方面作出了革命性的贡献。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颁奖词中表示,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一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对世界贫困人口的影响尤其严重。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发现了阿维菌素,这种药品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对其他寄生虫疾病也有出色的控制效果。上述两种研究发现都为人类抵御严重的寄生虫病带来了极大希望,为成千上百万人抵御寄生虫病及改善机体健康带来帮助。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表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直鼓励和倾向于原创性、对人类健康与疾病救治有巨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今年授予在寄生虫病防控药物研发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的3位科学家,体现了其关注全球人类健康与医学进步的一贯风格与原则。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高福看来,此次诺贝尔奖授予寄生虫病防治领域,充分表明诺贝尔评选委员会重视基础研究,尤其是能够造福民众的基础研究的评奖导向。“科学研究要做‘顶天’的研究,做别人没有做过的研究,研究世界上最关键的、最难回答的科学问题,但更要做‘立地’的研究,解决民生问题。”

  高福分析认为,基因编辑技术、肿瘤免疫治疗是今年诺贝尔医学奖的预测热门,但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独辟蹊径,将大奖颁发给青蒿素和阿维菌素的研发者,与近两年埃博拉疫情的流行有很大关系。他提示,此次大奖颁发也是寄生虫病防控的重要指向标,大家仍需要关注尽管现在看来已经不多见的寄生虫病。同时也需要关注以寄生虫病为代表的贫穷病,包括埃博拉等,进而解决全球性健康问题。

山东启用复工复学健康通行卡
  日前从山东省卫生健康委获悉,为有序推动复工复学,卫生厅
钟南山:磷酸氯喹还没做对照实验
  2月24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广东支援湖北医疗队与钟南山院士进行了远程会诊。在专门安排的答记者问环节,钟南山表示,临床治疗中发现,新冠肺炎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阿比多尔、克力芝平均6天~7天后,核酸检测转阴;使用抗病毒药物磷酸氯喹的平均转阴时间为4.卫生厅
首批疫苗将在美进行临床试验
  美国生物技术企业莫德纳公司2月24日宣布,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