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沧州质监局渤海新区分局开展特设安全监管工作纪实

16.10.2014  11:56

两个百分百的背后

——河北沧州质监局渤海新区分局开展特设安全监管工作纪实

      □ 闫小静 本报记者 王 越

      “目前,辖区全部设备检查率、设备检验率均达到了100%,已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1289个。”河北省沧州市质监局渤海新区分局(以下简称渤海分局)局长吕玉磬说。

      熟悉渤海新区的人们,由衷地对这两个百分百给予了赞叹。两年前,渤海分局——这个河北省最年轻的质监局挂牌成立,结束了新区长期以来由其他局代管的现状。对于当时的新区企业来说,对特种设备认识不清、人员无证操作、无证上岗现象比比皆是。

      两年的时间并不短暂,但对渤海分局来说却是争分夺秒的两年。

      检查:不留死角

      渤海新区地处河北省东南沿海,处于环京津、环渤海的中心地带,是京津冀加速崛起的新的增长极。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一环和河北省“东出西联”的桥头堡,在发展过程中安全问题无疑至关重要。

      “全区特种设备有多少?处于什么状态?有多少家特种设备使用企业?只有知道了新区到底有多少特种设备,处于什么情况,才能更好地做好监督服务,保证特种设备安全。”上任之初,吕玉磬在全局会议上的这番话,是对所有人员说,更是对自己说。

      为了摸清特种设备底数,吕玉磬亲自带队深入企业,通过为企业讲解特种设备安全的意义,使企业由开始抵触不让进门到配合开展检查。在此基础上,该局联手市质监局特设所对企业进行拉网式检查,确保不漏一台设备。

      “在中铁,就有400多台设备不在范围内,处于不可控状态,企业里基本上所有的起重机械都没有登记办证。”工作组人员介绍。

      400多台设备处于不可控状态,这该是多可怕的一个现实。发现问题是前提,解决问题才是关键,为强化监管,更好地便民利企,该局积极与市局进行沟通协调,争取市局支持并将特种设备行政审批权下放。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通过制定特种设备行政许可办理流程,完善办理制度,优化办理程序等措施,为企业办理特种设备证书节约办理时间。对存在问题、超期未检的设备推出特事特办服务,上门为企业进行检测出具证书,大大提高了新区特种设备的办证率。

      与此同时,对突出重点设备开展专项整治,仅2013年就出动180余人次,下发指令书90多份,整改隐患78处,港城区电梯发证率由40%提升到95%。一边对违规行为进行规范,一边及时更新设备信息完善动态管理。

      在特种设备操作过程中,人无疑是最重要的环节,没有合格的操作人员,特设事故就无法避免。为此,新区分局积极协调市县两级技术机构,邀请讲师上门授课,全年共开设各类特种设备培训班4期,培训各类特种设备操作人员321人,新区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率由67%上升至96%。有效解决了设备无证使用、人员无证上岗问题。

      四化:全面覆盖

      今年来,渤海分局通过推进“四化”标准,更好地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

      推进特种设备使用规范化。通过严格落实特种设备使用达到“两有证、一检验”的要求。大力推进使用登记工作;强化定期检验计划制定,要求企业提前一个月申请检验;加强人员培训服务,统一组织作业人员参加培训考核。

      推进特种设备监督检查经常化。制定2014年工作目标和责任目标分解书,细化监管责任到企业到人。制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季度巡查计划,确保使用单位、重点单位和重点设备现场监督检查率达到100%。

      推进特种设备公示承诺标准化。全区范围内推行检验合格证、使用登记证明示标准化制度。统一内容、统一样式、统一悬挂位置,由点到面逐渐推广。同时向设备使用单位发放特种设备承诺牌、推行《特种设备使用管理安全承诺书》制度,明确使用单位和主要负责人应履行的职责,并同全区所有的特种设备企业负责人签订了《特种设备安全承诺书》,有效地落实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最大限度调动了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进特种设备管理动态化。组织对新建和安全隐患较多的企业开展自查,在企业自查的基础上开展拉网式排查,彻底解决企业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底数不清、状况不明的问题。通过对照特种设备原始资料、检验报告等相关材料,逐一进行核实、补录、更正、更新,共消除预警设备150台,补录信息4000余条,更正信息8480余条,更新信息5000余条,目前全区2600台设备信息全部录入动态监管系统,为强化监管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