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网格”激发大“活力”

03.05.2015  23:34

如果说,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是一座城市的繁华之貌,那么,百姓一张张从容的笑脸则是一座城市的幸福之美。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近年来,新华区委、区政府围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目标,全力盘活人财物各种资源,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细化到覆盖全区的一个个“社区文化网格”中,实现了资源效益最大化,激发了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的巨大活力:

新建和改扩建30余个社区文化中心和网格文化中心,全区基本实现文化设施全覆盖,构筑起“10分钟文化共享圈”;2012年以来,各社区“文化网格”活动中心累计接待群众20多万人次,举办邻里联谊会、群众才艺展演、文化讲座等各类活动近5000场次;群众文艺团队由145支激增到533支……

就近结亲”,盘活公共文化 服务的社会资源

新华区是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政府财力有限,造成公共文化场所一度十分缺乏。如何做好“文化民生”,让广大居民逐步享受到均等化、便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一直是新华区决策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2011年底,新华区积极转变思路,推进文化设施的共建共享。他们瞄准盘 活辖区内企业、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的操场、会议室、文化活动室等这些曾经“闲人免进”且利用率不高的社会资源,根据社会资源情况、已有公共文化设施、辐射范围、群众文化基础等,将辖区划分为189个“文化网格”,尽量让每个“网格”都与社会资源及已有文化设施“就近结亲”。

然而,“就近结亲”并不是太容易的事,学校考虑的是社会人员进入带来的校园安全问题,企业、机关则考虑是否影响正常办公和设施维护等,而共同的不情愿则是“这会添许多麻烦”。

为解决驻区单位、企业在开放文化设施方面存在的担心和顾虑,各办事处积极与辖区单位面对面沟通交流,制定不影响正常办公、不损坏设施和原有布局、不破坏环境卫生等管理办法。区教文体局完善了学校文化设施使用管理制度,各学校明确专人负责,做好与各社区“文化网格”的对接和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区文明办将辖区文明单位“开放公共文化设施、支持群众文化活动”列入考核内容。

思路一变天地宽。荷花池社区由于拆迁缺少文化活动场地,沧州农房公司、工商银行作为文明单位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文化设施 与社区居民共享;市体育活动中心,成为辖区居民的专 属运动场,开展健身活动、举办运动会;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清真北大寺,也成为民族文化展示的场所,先后举办了回族武术展演、摔跤比赛等活动,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宣传。

到目前,新华区6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15所学校的文化设施、操场全部开放,节省再建资金数千万元,不仅弥补了政府投入不足问题,也形成了共驻共 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小小的社区“文化网格”,盘活了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群众参与度明显提高。2012年以来,各社区“文化网格”活动中心累计接待群众20多万人次,举办邻里联谊会、群众才艺展演、文化讲座等活动近5000场次。

小焊点”连接“大网络”,让人民群众在自己的舞台上当演员、唱主角

在新华区“社区文化网格”建设中,一个个来自群众的文艺骨干变身“文化网格员”,成为连接百姓与宣传文化部门的“焊接点”,从而织就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大网络。

道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刘晓君,几年前组织了一个小文艺团队,但只是大伙凑在一起乐和乐和。公共文化服务网格化推行后,她的团队成了“正规军”,她也成了一名“文化网格员”。

文化网格”使群众有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当演员、唱主角,在参与中找到生活的乐趣。“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壮大,还经常外出表演呢!”正在组织20多人排练大合唱的刘晓君说,“我还有一份更重的责任,就是充分了解居民的文化需求并向上级反映,以便提供更多群众喜爱的文化服务。

在新华区,像刘晓君这样的“文化网格员”目前已有487名,他们既是普通居民,也是文艺骨干和文化志愿者,天天活跃在群众中,既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也是宣传文化部门的“文化联络员”。

去年5月,新华区委从“文化网格员”反馈中了解到,群众非常愿意集中交流展示自己的才艺,便在千童公园搭建了大型舞台,连续7天组织了舞蹈、声乐、戏曲、相声、小品等展演活动,756名群众文艺爱好者登上舞台,为近万名观众献上了一份“身边人演身边事”的文化盛宴。今年,新华区围绕“舞、说、读、写、唱”五大主题,组织开展的“东部新城邻里文化节?出彩达人”才艺大赛也已精彩启帷。

连续举办了多年的“邻里文化节”,已成了广受群众欢迎的固定“舞台”,每年都以5月20日“爱邻日”为起点,历时半年,居民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尽情展示自己各方面的才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如今,全区基本实现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题的文化新常态。

群众广泛参与的丰富文化活动,让社区居民的精神面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观,融洽了邻里关系,促进了社区和谐。两家闹了十几年别扭、连话都懒得搭一句的邻里,竟然代表社区同台演出;上访队伍里的“老面孔”,不知不觉中变身为文化带头人,绽开舒心的笑容……“社区文化网格”促成了人们精神面貌的大变化。

由“搭台”到“补网”,推进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角色转变

随着“社区文化网格”的构建,政府的角色由行政号召向扶持引导转变,把自上而下“送文化”与织网补位“种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政府和部门担起了“织网”“补网”的责任,有效地把分散资源整合起来,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推进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各街道、社区也纷纷加入“织网”行动,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有力支持。建北社区年过七旬的“文化网格员”郑季莲高兴地说,社区为他们提供了临街门市房,还建起了排练室,配了乐器,让他们老年人有了一个快乐的“文化之家”。

根据群众文化需求,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按照群众最需要什么就建设什么的原则,把财政资金投入到文化薄弱的地方。2012年以来,投入近千万元新建和改扩建30多个社区文化中心和文化网格设施。目前,全区基本实现了文化设施全覆盖,构筑起“10分钟文化共享圈”。

购买服装器械,扶持群众文化队伍发展。为腰鼓队的大妈们购置腰鼓、指挥旗等行头;为戏曲爱好者购置音响,扶持评剧社、合唱团发展;根据各广场舞队伍的情况购买统一表演服装。三年多来,新华区群众文艺团队不但由145支激增到533支,还成立了京剧说唱、传统武术等8个文艺社团协会组织。一支支文艺队伍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成为社区文化事业的中坚力量。

加强培训指导,用先进的文化占领社区文化阵地。新华区采取集中办班、分类指导等办法,大力培养社区文化人才,通过组织演出、自创作品等形式,引领社区文化发展。三年来,新创作文艺节目260多个,编排剧(节)目1700多个,其中《最美新华人》小合唱、快板《道德模范蒋淑华》、小品《皆大欢喜》等节目深受群众喜爱,王国华、袁春等社区居民创作的文学作品在全国和省内分别获奖。

……

如今,只要走进新华区的社区:广场上,歌声激荡、舞步飞扬;剧社中,演出有声有色;书屋里,求知若渴的身影比比皆是……无论暂住还是常住居民,在这里只要愿意参加文体活动,出家门10分钟就有场所,真正享受到了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