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文学创作研讨会在石家庄举行

25.06.2015  12:42

6月24日,由中国作协、河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徐光耀文学创作研讨会”在石家庄举行。

河北新闻网6月24日讯(记者张岩)徐光耀,他的作品像他的名字一样,在河北文坛熠熠生辉。他塑造的抗日小英雄“嘎子”在中国家喻户晓,成为共和国文学宝库里的红色经典。作为河北文坛曾经的掌门人,徐光耀还培养出了包括铁凝在内的一大批优秀作家。

今天上午,由中国作协、河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徐光耀文学创作研讨会”在石家庄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等50多位文坛作家、专家学者,与90岁高龄的徐光耀先生共聚一堂,对徐老的文学创作道路进行了真诚的探讨。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特地发来书面讲话,向这位从烽火硝烟里走出来的老作家深切致敬。

专家探讨:徐光耀的创作始终源于火热的生活

被称为“小兵张嘎之父”的徐光耀于1925年生于河北雄县。1938年,13岁的徐光耀参加八路军,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在战争岁月,他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用文字记录战争。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以《平原烈火》、《小兵张嘎》、《四百生灵》、《冷暖灾星》等小说饮誉文坛。在古稀之年,他写成了《昨夜西风凋碧树》,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在徐光耀文学创作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中国作协原创研部主任雷达、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胡殷红、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舫、河北省作协党组书记魏平、省作协主席关仁山等文坛专家对徐光耀的为人为文进行了深入研讨。

6月24日,90岁高龄的徐光耀出席“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徐光耀文学创作研讨会”。

徐光耀从生活出发,克服了他所在的年代的局限和束缚,打破了写抗日流行主题的僵化风格,从而写出了极富有生命力又超越时代的《小兵张嘎》。”雷达忍不住提到活跃荧屏的抗战神剧,“我们现在的抗战神剧给人留下的印象很坏,就是因为他们创作是无根的,没有生活内在逻辑的,只能凭空编造,人物的内心也是空洞的,而《小兵张嘎》却是来自生活深处。

生活造就作家,作家选择生活。与会多位作家、评论家认为,徐光耀的创作始终来源于火热的生活。长期的戎马生涯,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斗争的生活经历,成为徐光耀文学创作的题材源泉和动力。他的代表作品《平原烈火》《小兵张嘎》及新时期创作的《望日莲》《四百生灵》等小说,就是他在不同时期对那段生活的体验、思考并艺术性地创造的结果。

铁凝:徐光耀的创作是抗战胜利最好的文学纪念

在铁凝题为《苍生不老,碧树长青》的书面讲话中,详细回顾了徐光耀从《平原烈火》到《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创作生涯。她提到,徐光耀的创作,是对七十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并取得伟大胜利的最好的文学纪念。

铁凝在讲话中说到:“在徐光耀和那一代文学前辈的鼓舞和带动下,河北作家一直有着悠久的书写抗战的文学传统。今天我们在这里研讨徐光耀先生的作品,不仅是对徐光耀个人文学创作和人格精神的深入解读与学习弘扬,相信也会对广大河北作家乃至全国作家的创作带来思考与启发。”铁凝在讲话最后表示,徐光耀先生以他个人的文学书写告诉了我们一个不断为文学史所印证的真理,一个作家,只有站在人民的队列里,书写人民的悲欢,人民的忧患,才能够写出让人民永远记得住的伟大作品。“我想,这也是置身于和平时代今天的我们当之无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