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雪莉历时5年《寻找平山团》

26.08.2015  11:11

■程雪莉采访平山抗战老兵。李君放 摄

石家庄女作家辗转2万里捧出55万字

说不清多少次湿了眼睛,也说不清多少次哽咽在喉,这就是石家庄女作家程雪莉的新作、长篇纪实文学《寻找平山团》带给记者的直接感受。作为一个石家庄人,从小到大经常听到平山团、戎冠秀、王二小等,远隔数十年时空的他们活在事迹里,而这本55万字的《寻找平山团》却把有喜有怒有泪活生生的他们带到了我们眼前。

今天第22届北京图博会揭幕,中国作家馆宣告开馆的同时举办《寻找平山团》新书首发,此前该书已列入河北省委宣传部等发布推介的26种冀版优秀抗战主题出版物,同时在中国作协即将举行的抗战题材文学创作研讨会上,将集中围绕全国十部作品展开研讨,其中就有《寻找平山团》。程雪莉赴京参加首发式前接受晚报记者专访,披露了自己辗转2万里历时5年完成该书的过程。

【抢眼】

程雪莉是70后,笔名程门立雪,石家庄灵寿人,鲁迅文学院第24届报告文学高研班学员,现任石家庄市作协副主席,《太行文学》副主编,河北省散文艺委会副主任,代表作有《立雪散文》、《大文化对话》、《梦想家园——河北省新农村走笔》、《故国中山》等,曾两次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第12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第4届全国冰心散文奖,作品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个一百”原创精品出版工程。她从2010年开始筹备《寻找平山团》,2011年成为中国作协和省作协重点扶持的项目。该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现平山团从诞生到发展的全过程,还披露了一些今人不知道的历史往事,程雪莉说:“譬如写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曹火星,他刚开始创作歌曲时就为平山团写下了《上战场》。值得一提的是白求恩、美穗子等也和平山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白求恩为平山团战士输了300CC鲜血

加拿大人诺尔曼·白求恩是著名胸外科专家,1938年来华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战,1939年在河北唐县病逝。《寻找平山团》中的《白求恩在平山团》一章就记录了他与平山团的渊源。

书中写道,1938年11月白求恩大夫来到山西某村八路军后方医院,平山团3营的19岁战士刘大有脚部冻伤坏死做了截肢,手术后急需输血,但当时国人对输血还有顾虑,刚为一位伤员献过血的白求恩挽起袖子说:“我是O型,万能输血者。”就这样他的300CC血液输入了平山子弟兵的血管中。后来根据白求恩大夫的倡议,志愿输血队组织起来,从此献血在晋察冀边区逐渐推广。

一次战斗打响前,一直强调“手术台要离战场近些再近些”的白求恩和他的手术队被安排在离平山团伏击阵地仅10公里的一个小庙。一天一夜后接到通知前方战斗即将结束,部队需要转移,但白求恩说还有20多个伤员需要手术,能否再给他8到12个小时,指挥员同意了。负责保卫手术室的就是3营特派员刘德元,他在回忆录中提到当时那次阻击战3营整整坚持了24小时,直到白求恩和医疗队安全撤离。事后白求恩提出要见见这些战士,刘德元带着部队过去了,白求恩就此记住了他们——这些能战斗的农民战士,称他们是“朴实可爱的孩子”、“穿着军装的劳动人民”,他在日记中这样描述“他们平均年龄是22岁……通常是些大个子,强壮而黝黑,一举一动又沉着,又有明确的目的性,有一种果敢的丰富,为他们服务,确实是一种幸福。

平山团战士抚育日本孤女40多天

百团大战期间,聂荣臻元帅战地救下日本孤女美穗子姐妹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却鲜有人知道,平山团战士封奇书精心照料了美穗子40多天。是陈文瑞等平山母亲用乳汁喂养了溜美子(美穗子的妹妹)”,程雪莉在《寻找平山团》中讲述了《美穗子的平山故事》。

书中写到,封奇书是平山县洪子店附近下寨村人,当年看到120师的布告后参加了平山团。1940年8月的一天,聂荣臻得知我军在井陉救出一对日本小姐妹后,当即命令把孩子送到指挥所,之后他安排部队将两个孩子送回日军,由于铁路沿线战斗仍很激烈,送孩子的一行人不得不半途返回,姐妹俩被送到平山县中古月村。正在当地工作的17岁的封奇书接到命令,由他负责带美穗子。封奇书在敌工科第一次见到美穗子,同在现场的敌工干部马俊儒懂日语,他告诉封奇书日本孩子早晨要喝奶,吃水果要削皮,毛巾要一个人用,衣服要一天一洗……封奇书一一记下。封奇书很快适应了这个任务,一次老乡给了他们几个绿皮核桃,封奇书砸开把核桃仁递给小姑娘,但她就是笑着不张嘴,封奇书明白她的意思,剥去了核桃仁褐色的皮,美穗子这才高兴地吃起来。一个多月后,美穗子姐妹被送还日军。其后不满周岁的妹妹溜美子在日军医院夭折,美穗子1940年被伯父带回日本。

1980年《人民日报》刊发《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文章,将这段往事公之于众,日本媒体经过调查,找到了住在宫崎县的美穗子一家,当年的小女孩儿已是三个女儿的母亲,和丈夫开了家五金店。1980年7月美穗子一家受中日友协之邀来到中国,再次见到聂荣臻元帅时她哭出了声。美穗子也没忘记曾养育过她的封奇书,她打听到了在平山县工作的封奇书的地址,给他寄了封信和一张全家合影。2002年美穗子又一次访华,她到井陉、平山沿着当年的路线一一拜谢恩人,还专程到1997年去世的封奇书的墓前拜祭。

去年9月程雪莉到日本宫崎县拜访美穗子,已经70多岁的老人告诉她,“我当时才4岁,所以不太记得……当时孤苦伶仃,受到这么多人的帮助才活过来,回到家乡并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这些跟聂帅、当地的八路军战士还有老百姓的帮助是分不开的,我在这里由衷地感谢。

【延伸】

历史需要清晰地寻找

程雪莉是个清秀文弱的女子,寻访和写作《寻找平山团》的5年间她从南到北寻找一切线索,因为阅读了太多悲壮的故事,听了很多老战士们悲壮地描述,她一次次落泪,写作时电脑旁时刻放着纸巾盒,也是为了擦拭泪水……创作上的纠结、肢体病痛、精神抑郁,都没能令她却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犹太作家威塞尔说:‘遗忘就是甘冒再遭屠杀的危险’。如果我们淡忘了日本的那些残酷的屠杀、疯狂的侵略,又如何能要求日本人反省。”另外在程雪莉看来,作家应担负起文化责任,多年来对石家庄历史发掘就是她的目标,“数年前某知名作家到石家庄,结果人家一个字没写,他没有感情,怎么写呢?我们这些本土养育的作家就得担负起责任,我现在写抗战都晚了,很多老战士都不在了。

程雪莉说寻找平山团也是寻找历史上前行的精神同盟军,“寻访中遇到一些老兵,他们生活窘迫,但他们从来不说自己的苦,提起牺牲的战友就哭。这也让我在思考我们生活是为了什么。而且从多得数不清的平山仁人志士身上我找到了一个词——高尚。人类需要高尚,但高尚需要激发,需要引领,我尽力诚实地记录下这些文字,搭建通往高尚之桥。

撰写《寻找平山团》过程中程雪莉也在不断反思,譬如纪实文学如何清晰记录历史,她以日本人来住新平为例:“为了弄清美穗子那段往事,他先后22次来华到井陉和平山走访,最后清晰制作出了美穗子被救的路线图,每个护送的人名都标注清楚,这种治史的态度让人尊重。”程雪莉还很欣赏斯诺在《西行漫记》序言中的一句话,历史本身就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精华,他只是“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撰写《寻找平山团》我也希望能做到‘正确的记录和解释’”。

□本报记者 黄蓥

 

编辑: 双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