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被扶贫穷人被脱贫,扶贫“先进县”如何炼成?

13.10.2015  13:29

   导语: 审计署10月8日发布了8月份对稳增长等政策贯彻落实跟踪审计结果公告。审计署抽取了扶贫任务繁重的地区审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地方的落实情况。审计发现,在贫困人口基数大、且近年来脱贫任务完成较好的广西马山县,有3000多名扶贫对象是“富人”、2014年近9%的脱贫人数属于虚报。

   广西马山2000多名私家车车主虚报成扶贫对象

  审计署近日发布的2015年8月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结果显示,一些地方民生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个别部门和地区未按规定落实简政放权要求。

  审计署抽取了扶贫任务繁重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地方的落实情况。

  广西马山县是贫困人口基数大且近年来脱贫任务完成较好的县城。然而审计发现,该县认定的扶贫对象中,有3119人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其中有343人属于财政供养人员,有2454人购买了2645辆汽车,43人在县城购买商品房或自建住房,439人为个体工商户或经营公司。

  为完成上级下达的扶贫任务,马山县虚报脱贫人数。该县在2014年度将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农村扶贫标准2736元的608户、2272人认定为脱贫,占脱贫户数的9.10%、脱贫人数的8.90%。

  审计同时指出,截至2015年7月底,马山县财政扶贫资金专户结转结余9234.14万元,占该县2014年度公共财政收入的43.73%,其中2014年及以前年度结转结余资金7056.14万元,导致百香果种植等多个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和贫困村沙石屯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缓慢,影响了贫困村整村推进和产业扶贫到户等扶贫政策实施效果。

   扶贫“先进县”是如何炼成的?

  掩耳盗铃

  与“扶贫项目,搞啥亏啥,农民都怕了”不同,如果说这是好心做了错事,是扶贫项目不接地气、不做周密计划,只管把资金投出去就完事造成的,那么,马山县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扶贫任务,3000多名扶贫对象是“富人”,就是掩耳盗铃。

  若问扶贫对象是“富人”掩谁的耳盗谁的铃,答案不言自明。首先,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扶贫任务,马山县有3000多名扶贫对象是“富人”,掩的是上级的耳、扶贫政策的耳、民心的耳,盗的是政绩的铃、上级的铃、民心的铃;其次,2015年,2014年财政扶贫资金专户连续两年结转结余,导致多个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和贫困村沙石屯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缓慢,不仅该脱贫的没能够脱贫,而且更是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

  与一些地方扶贫项目不接地气、不做周密计划,只管把资金投出去就完事,有着惊人的相似,3000多名扶贫对象是“富人”,不仅违背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宗旨,如果说3000多名扶贫对象是“富人”是掩耳盗铃,只能说明这个耳好掩,这个铃容易盗,是一些人“只管看扶贫、脱贫数字”造成的。(韩玉印)

   政绩观跑偏

  扶贫“找错”对象缘于政绩观跑偏,这背后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不可小觑。如果“扶贫扶谁”的问题都没有真正解决好,势必导致扶贫目标偏离,扶贫对象识别溢出和漏瞄、“富戴穷帽”,不仅寒了群众的心,还会严重影响党委和政府的公信力。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要提高扶贫开发的针对性,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实现“扶真贫、真扶贫”。一方面,建立分权式的使用、监管和考核制度,让扶贫资金的使用、监督与经营主体分离。政府部门要严格把关,承担该承担的责任,积极作为,发挥群众监督作用,主动公开贫困户申请、审批名单,并通过基层困难群众集体会议公开投票的原则,以群众为主体,公开评议,相互打分、评判,真正把扶贫对象找准、找实。同时,可以采取第三方机构的方式负责扶贫资金管理,在村委会的指导下和监督下,精准扶贫。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攻坚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耐得住性子,慢中出细活,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因地制宜,坚决摒除单纯送金钱送物质的“灌输”,工作重心要下沉到村、到户,精准识别“扶真贫”、精准帮扶“真扶贫”,不断增强农村“造血”功能,为群众多扶持产业,帮扶助困,切忌搂草打兔子,雨过地皮湿。(郑端端)

   拷问扶贫政策效率

  贫困县的帽子被伪贫困县戴上了,那些真正的贫困县又该作何感想?曾有报道说,记者采访一个贫困县的县长,问他们为啥没评上国家级贫困县?县长苦笑:“我们太穷了!”这到底是说贫困县没钱为争取贫困县帽子准备“事迹材料”,还是说当地没钱给掌管贫困县认定大权的相关部门官员送礼公关呢?如果是前者,只能说明相关部门太官僚;如果是后者,更是说明贫困县评选机制出现问题,国家的扶贫政策成了某些人权力寻租、弄虚作假的道具。“太穷的”县戴不上贫困县的帽子,民生嗷嗷待哺;戴着“贫困县”帽子的县却对外炫富。岂不是对贫困县评选机制的讽刺?

  据介绍,国家扶贫办认定贫困县主要采用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三个指标,是一套比较有技术的、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问题是,有技术的指标体系下,为何会出现贫困县炫富的咄咄怪事呢?莫非这些县申报贫困县时故意压低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申报小康县、百强县还原了真实的经济信息?按照相关规定,骗吃低保者不仅要清退相关资金,面临问责处罚;如果情节比较严重,还可能构成诈骗罪。而某些地方骗戴贫困帽,公职人员、个体户、经营公司老板成为扶贫对象,骗取国家扶贫资金,相关部门是否该采取问责措施,启动法律程序呢?

  令人略感欣慰的是,富人成为扶贫对象的问题已经被审计署曝光。针对某些地方戴着贫困县的帽子炫富的现象,国家扶贫办正在采取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建设扶贫县约束机制,逐步建立贫困县退出机制等三个方面的措施。但是这些机制何时正式开始实施,能否杜绝富人被扶贫、穷人被“脱贫”、贫困县炫富等怪现象,让有限的国家扶贫资金真正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不仅考验着地方政府及其主政者的诚信与国家扶贫办的执行力,而且事关亿万民众的福祉,考验着国家的扶贫政策效率。(叶祝颐)

   扶贫大事要坚决防止“注水”歪风

  说到扶贫攻坚,从中央到地方,大家耳熟能详的几个字应该是“精准”。精准,就是要把贫困群众准确的找出来,再把政策和资金准确地落实到需要扶贫的贫困群众身上。精准,就是要切实补齐民生短板,实现全面同步奔小康。如果,象马山县一样,只是为了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只是为了逃避扶贫、脱贫不力而应受到的问责和惩处,不仅受害的是百姓,还败坏了党风、损害了形象、瓦解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这股扶贫注水的歪风必须刹住。

  扶贫攻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拿出点实事求是的诚意,深入群众、深入实践去调查研究,去掌握第一手资料,去了解真实情况,去探究事物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做到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扶贫措施精准运用、扶贫资源精准投放、扶贫效果精准评判;应该拿出点舍我其谁的担当,主动下深水、主动涉雷区、主动挑重担、主动啃硬骨头,积小胜为大胜、累小进为大进,努力提升扶贫攻坚实效。同时,还要充分整合各种监管资源,形成强有力的监管力量,坚决、果断查处顶风违纪、破坏精准扶贫的人和事。

  扶贫大业,功在千秋,来不得半点“虚头巴脑”,切莫因贪图一时一隅一己之利而造假注水,沦为千古罪人。(止己)

  (据中国青年报、荆楚网、长江网、中国吉林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