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造“富二代创业”故事 借用同学信息贷款近百万

17.06.2016  11:39

  穿用都是奢侈名牌,对同学更是出手大方,朋友圈里也时常晒出到各地游玩的照片,在校大学生王某留给同学和朋友的第一感觉就是富有。如果她开口让你帮忙贷款并承诺由她按时还款,甚至还能给你一笔“感谢费”,你会有所戒备吗?近日,石家庄市公安局裕华分局就侦破了一起借用同学身份信息进行贷款诈骗的案件,犯罪嫌疑人、大二在校生王某潜逃多日后被警方抓获。

  “富二代”借用同学信息贷款后失联

  2016年4月中旬,裕华公安分局建通刑警中队陆续接到某大学多名在校学生报警,称同学王某借用他们的身份信息用于网络贷款,原来一直还款的王某突然失去了联系。民警初步统计后发现,竟有30余名在校大学生和其他人员被王某借用身份信息用以贷款,少则三千多元,多则七八万元。这些贷款中,有的是通过现金的形式给付的,有的则是在贷款平台上购买苹果手机等高价商品后,再由贷款人交给王某或其指定人员进行变现,涉案金额近百万元。

  报案人告诉民警,在贷款初期,王某还能及时将每月的还款转账,但时间一长,王某就有些拖延了。直到今年4月初,王某手机关机、微信下线,彻底失去了联系。无奈之下,有的同学只好自己垫钱还了“月供”,有的因为贷款额度较大,急忙找到王某的辅导员报告情况。辅导员与王某家人取得联系确认其并无还款能力后,大家一起到公安机关报了警。

  “利用自己的身份信息帮他人贷款是存在危险的,难道你们不知道?”面对民警的问题,提供贷款同学的回答竟然一致。在他们印象中,王某的家境殷实,肯定有能力偿还贷款。原来,王某在与周围同学的接触中,都表现出了一种“不差钱”的气势,无论吃穿无一不是名牌和奢侈品,出手也非常阔绰。2015年开始,王某就以在老家与人合伙开店、投资某大学咖啡馆股份等名义向同学、老乡求助,要求使用他们的身份信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贷款,编造了一个“富二代立志创业”的故事。并承诺由她按期还款,还按贷款额的多少给予一百到几百元不等的“感谢费”。

  家境并不殷实贷款大多被挥霍

  接到报警后,建通刑警中队立即成立了专案组展开案件侦破工作。6月11日,获知王某在石家庄某酒店住宿的线索后,专案组民警立即出击,经过9个多小时的蹲守,成功将王某抓获归案。

  经讯问,王某对其以开店等名义借用他人信息进行网络贷款诈骗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王某交代,她因为感情受挫造成心理失衡,就通过购买高档商品、到夜店消费等方式来麻痹自己。但家里经济条件一般,父母的身体一直不好,哥哥也靠打工维持生计,自己每个月一千多元的生活费根本无法维持自己的高消费。2015年上半年,王某认识了几名自称能提供网络分期贷款服务的网友,正在为钱发愁的王某看到了“机会”。为了取得别人的信任,她先用名牌衣服、化妆品、手机等把自己“包装”了一番,让人觉得她很有实力,随后通过微信、QQ群等向熟悉或不熟悉的同学寻求“帮助”,所获的贷款大部分都被她挥霍一空。为了维持生活,王某拆东墙补西墙,不断骗取更多的同学为她贷款,最终东窗事发。

  目前,王某因涉嫌诈骗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处理中。

  切勿随意“泄露”个人信息

  建通刑警中队民警称,像王某这种“张贷李用”的现象是随着网络贷款平台以及互联网金融而衍生出来的,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很容易“中招”,应当引起大家的警惕。首先,市民一定要注意个人信息的安全,身份证、银行卡、电话号码、工作单位、家庭信息和电话,尽量不要泄露给陌生人,以免被犯罪分子所利用。更重要的一点是,随时都要有警惕意识,要明白如果身份信息被人借用产生贷款,作为名义上的借款人,如果贷款到期未还,就要承担法律上的还款责任。“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贪图一时许诺的“好处费”而给自己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