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城:贫困村建起帮扶支部

19.07.2014  18:23

    宽城:贫困村建起帮扶支部

    ——关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下)

    □河北日报记者 别志雷

    耕地面积少,“八山一水一分田”;人才匮乏,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带富能力差;缺少兴村富民产业,6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地处燕山深处的宽城满族自治县的部分农村地区成为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

    如何尽快改变贫困村的落后面貌?宽城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思路,通过在贫困村试点建立帮扶支部,汇聚各方面资源向贫困村流动,推动农民尽快脱贫致富。

    帮扶支部采取“选派+志愿”的形式确定支部成员。一方面根据村情实际,按照发展对应原则,从县直各部门选派部分年轻党员干部任党建、民生、人才、发展、治安五个方面指导员,有针对性地指导帮扶;另一方面,由乡镇党委、村党支部联合推荐,通过与本村在外的在职或离退休人员、企业负责人、产业带头人、创业有成人员等双向选择,以志愿者身份将他们纳入支部,各尽其能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帮扶支部成员与原单位工作不脱钩,按照“指导督导不领导、谋事干事不添事、上位到位不越位”的原则,开展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健全村级组织、指导村干部按章理事等十方面工作。帮扶支部成员每月至少要与村两委成员召开一次例会,每季要组织召开一次本村人才和党员、村民代表联谊交流会,还要做到派驻村需要研究讨论重大事项必到、村里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必到等“五必到”。

    县委制定了帮扶支部专项考核方案,支部成员中的在职干部考核结果按一定比例纳入个人考核目标,作为干部评先评优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帮扶支部不是‘1+1’的对口帮扶,也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搞救济,而是力争通过人才回流撬动资源、项目回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良性发展机制。”宽城县委书记徐尚武说。

    筑巢引凤,促能人回乡

    时值初夏,远眺山谷里的尖宝山村,红色的砖瓦房错落有致,已丝毫看不出贫困村的模样;该村农家游项目——周庄欢乐谷,人来人往,热闹异常。“在这儿做服务员,一个月能挣2000多块,还能就近照顾家里。”尖宝山村村民于小梅告诉记者,周庄欢乐谷是本村村民周作瑞开的,村里有30多个人在这里工作。

    于小梅所说的周作瑞,是从尖宝山村走出去的能人,在外地从事建筑行业。去年,在该村帮扶支部的争取下,他回到村里搞起旅游开发,建起了周庄欢乐谷。

    羊群走路看头羊。引导本村能人回乡带领群众致富,是宽城建立帮扶支部的一项重要做法。为“引凤”,先“筑巢”。“筑巢”就是设岗,在帮扶支部中谋划设立经济发展、人才创业和志愿服务等岗位,通过建立本村在外的党政干部、企业家、创业人员信息库,召开本村能人联谊会、项目研讨会、产品发布会等形式,邀请企业家、社会精英和大学生回村加入帮扶支部,领办项目、创办企业、服务发展。

    报效桑梓,是不少人的强烈愿望。宽城安达石村帮扶支部经济发展指导员、宽城泰丰矿业集团总经理段秀合告诉记者,他就是从安达石村走出来的,在外经商的20多年时间里,其实走到哪儿都想着家乡,都想着哪天能为乡亲们做点事。所以,当组织找到他时,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本村能人回乡带领群众致富有明显的优势,他们对村情熟,易于开展工作,乡亲们也容易接受。”宽城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董晓东说。

    当然,剃头挑子一头热也不行。为此,宽城在确定帮扶支部人员时,不搞“拉郎配”,而是让帮扶支部成员和群众进行双向选择,并结合村情实际,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来确定,为取得好的帮扶效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该县已选派帮扶人员197名,其中在职干部74人,平均每个试点村3人;企业负责人、本村产业带头人、本村在外创业成功人员9人。通过按村定制选派人员,有效发挥帮扶人员的聪明才智和社会影响力,打开“引凤”大门,吸引了更多人才回流农村,为农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