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城满族自治县:建设教育园区 拉动县城“长大”

15.09.2015  12:20

  今年4月,宽城中小学运动会在民族教育园区举办。朱建军摄

  地处狭长的山谷地带,宽城满族自治县县城发展一度很受限制:县城建设长期拉不开架势,只能在瀑河两岸局促地打转转。由于县城这个“龙头”昂不起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全县城镇化建设进展缓慢。

  如今,驱车出宽城县城沿迎宾街向西,穿过一条长长的隧道,大约10分钟后,一座现代化的新城赫然出现在眼前。蓝天白云下,一栋栋红色楼房整齐排列,一棵棵行道树碧绿挺拔,宽阔的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随着县城范围跨过瀑河,全县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县城“龙头”昂起的背后,是宽城走出的一条教、产、城一体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的新路子。在统筹城乡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该县以实行“三集中一覆盖”和建设民族教育园区为平台和抓手,聚集人气和产业,壮大发展的内生动力,闯出了城镇化建设的新天地。

   因教建园:提升城乡综合教育水平

  “这里教学条件好,有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每间学生宿舍内都设有卫生间和洗漱间,能够在这么好的条件下学习生活,我真高兴。”9月14日,来自汤道河镇偏崖子村的宽城三中九年级(1)班学生石佳兴奋地说。

  和石佳一样,在宽城,农村孩子享受到了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宽城是承德市面积最小的县,全县18个乡镇,205个村,总人口只有25.1万人,具有自然村落多、人口总量小、居住分散的特点。“原来一个乡镇一所初中,一个村一所小学。”宽城满族自治县教育局局长王子文介绍,2006年之后,随着人口增长放缓,农村学校生源少、教育资源分散落后等问题凸显出来。与此同时,不少农村家庭学生迫切希望进城就读,给县城学校带来巨大压力。“当时县城唯一一所初中的班容量达到70人以上,而有的乡镇中学全校学生还不到100人,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矛盾突出。”

  如何用有限的财力,改变这种冷热不均的局面?在认真研究国家教育政策、充分走访调研问卷基础上,宽城确定了“高中向园区集中、初中向县城集中、小学高年级向乡镇集中、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向自然村覆盖”的“三集中一覆盖”发展思路。

  2010年5月,宽城投资5亿元的民族教育园区开工建设,2012年9月投入使用。“我们将原来的3所高中合并为一所,迁入园区。”王子文介绍,园区内还新建了一所职教中心、一所初中,配建了图书科技馆、体育馆、文化展演中心等场馆。目前,园区内共有学生7000余人,教职工700余人。民族教育园区,成为该县整合教育资源、调优布局、提高办学效益的龙头项目。

  与此同时,宽城将原来的28所初中合并为4所,全部放在了县城,实现了初中向县城集中;将18个乡镇学校划分为宽城、峪耳崖、板城、汤道河四大学区,将原有的乡镇中学校舍改为寄宿制小学,实现了小学高年级向乡镇集中;把原有的农村小学改建为教学点和幼儿园,满足了幼儿就近入学的要求。

  “通过‘三集中一覆盖’,有效统筹了城乡教育资源,全县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教学质量和水平大幅提高。”王子文说。

   依园兴城:教产城实现一体发展

  9月13日,与教育园区仅一路之隔的神栗花园剑桥郡售楼中心,来自峪耳崖镇的刘凤安夫妇二人正在挑选房子。“孩子上高中了,就近买房方便照顾。”刘凤安说,尽管园区离中心城区较远,但考虑孩子上学,还是准备购买。

  教育连着千万家。高中集中到园区、初中集中到县城,带动了农村人口向县城聚集。“爸爸妈妈为了让我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我上初中时就进了城,找了工作,买了房子。”宽城民族一中高三(2)班学生刘颖告诉记者,他们班像她这样的同学就有10多位。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吸引农民进城不难,关键是要让他们能够待得住、过得好。”宽城满族自治县县长崔万峰说。为此,该县大力推动教育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相关产业迅速向这里聚集。而随着园区周边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现代商贸城、中医院、生态快捷酒店、神栗小区等一大批项目开工建设、竣工启用,现代服务、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迅速发展,不仅保障了群众基本生活条件,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确保了随子女入学而进城的农民在县城真正立足。

  宽城民族教育园与县城建设的同步推进,既疏解了老城区各种压力,又开发了新城区,县城面积扩大了一倍多,从6.7平方公里增加到14.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32%提高到了43%。人口聚集效应明显加强,县城人口由3万人增加到8万人。

  此外,农村小学高年级集中到乡镇,也推动了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乡镇政府所在地面积也扩大了近40%,人口增加了30%。

   城兴业旺:教育与产业良性互动

  宽城民族教育园的勃兴,为县城聚集了人气,更增强了发展的内生动力。河北广盛居陶瓷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新对此深有体会。

  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瓷酒坛、精品瓷器生产企业的当家人,王新一度有个“心病”:制瓷技术工人外地人多、流动性大,公司几次想扩大生产规模,最终都搁浅了。民族教育园的崛起触动了王新,他找到宽城职教中心,希望职教中心定向为广盛居培养“本土”制瓷技工。双方一拍即合。

  今年18岁的高志强,已经学了一年的制瓷技术,虽然还不能独立制作,但他觉得这门手艺挺有意思。关键是就业不愁,让这位顾家的农村娃心里踏实不少。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职教中心常务副校长张克雷介绍说,该校曾专门针对县域企业做了一次用工调查。根据摸底情况,开设了机电、财会、农林、综合四个专业部,并与天宝、京城、兆丰、盛丰等规模企业集团合作,为其定向培养人才。

  同时,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与各乡镇合作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开展“送教进企”活动,对企业现有工人进行技能培训,提高操作水平。

  目前,宽城产业聚集区已经进驻几十个项目,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后,将会有2万多个用工缺口。特别是,进入聚集区的项目大多为新型工业项目,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为县职教中心招生提供了机遇。而2015年宽城成功创建国家级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示范县,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靠保障。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坚实支撑。教育与产业良性互动的局面初步形成,为宽城城镇化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更强的动力。”崔万峰信心满满地说,宽城将充分利用好教育园区建设这个教产城一体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进一步搞好规划,完善配套公共设施,吸引更多人口聚集,注入经济发展活力,推动城镇化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