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原河北省锅炉压力容器监督检验院副总工程师赵龙

22.10.2015  17:35

闪光的足迹

 

——追记原河北省锅炉压力容器监督检验院副总工程师赵龙

 

      □ 王红梅 本报记者 王 越

    推开河北省锅炉压力容器监督检验院管道部217办公室的房门,一切恍如昨日。整洁的办公桌上,一本旧得缺角、封面有些许污渍的绿皮书展开着,一支铅笔轻轻压在书页上,仿佛主人刚刚外出。但是,这本书的主人——河北省锅检院副总工程师赵龙,再也无法回到他心爱的岗位上了。2015年7月2日,赵龙同志患胆管癌不幸去世,享年56岁。消息传来,全院震惊。

    赵龙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走的。生前,他坚守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岗位30余年,始终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自觉修心正身的高尚情操;保持质监人严格按规则办事、按制度用权,手握戒尺、心存敬畏的公正之心;秉承锅检工作者对组织忠诚,对企业公道,对同志襟怀坦白的质朴本色。他视名利淡如水、待事业重如山,严把特种设备安全关,用平凡的工作、出色的业绩、默默无闻的坚守和一生的追求,忠实践行了“三严三实”的思想境界和丰富内涵,在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一本翻旧的书——

    生有涯而学不止

    “刚来时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赵总总爱翻看这本旧书,后来才明白这是他最亲密的‘伙伴’。”轻抚《压力管道元件型式试验规则》斑驳的封面,黄语媃又看到老领导和蔼可亲的面容。“这本书他已经翻到过目不忘了,一次企业询问一个技术问题,赵总跟我说在哪一页哪一行,我一翻,真是分毫不差!

    刘超刚入职时每天早早到单位,昏暗的楼道里只有217——赵龙的办公室亮着灯。后来他决定每天7∶30到单位,却发现还是“第2名”,217依然是电脑屏幕中的工作文件、干净整洁的正装、伏案的背影。此后的工作中,刘超每每想起赵龙,内心就会涌起对工作和理想的敬畏和坚持,“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吧,能够指引一个人前行的方向。

    赵龙到河北省锅检院21年了,在这21年里,赵龙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他去世后,同事们为他算了笔账,这些年里他加班学习工作的时间相当于多干了4年工作。

    赵龙大学毕业分配到邯郸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后,就给自己树立了博学、快学、终生学习的目标。他拿出“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劲头,学习机械制造、材料力学、焊接、无损检测等新知识。先后考取了特种设备压力容器检验师、锅炉检验师、压力管道检验师,取得了型式试验人员资格证、磁粉检测高级资格证、渗透检测高级资格证、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制造、安装鉴定评审资格证等多种资格证书,跟踪掌握发达国家的质量标准和先进技术,成为了锅炉、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检验检测的“全能选手”。

    就是这样一位业内一流专家,却始终在学术上保持着严谨、客观的进取精神。

    由于管道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既有国家标准也有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遇到拿不准的问题赵龙从不含糊。“有一次我向赵总请教一个焊接问题,他也不是特别有把握。”后来一忙倪晓也就忘了。几天后,赵龙拿着一堆资料主动找到了他。原来他一直把这事记在心里,在单位没找到资料就回家翻箱倒柜,终于翻出了以前的培训笔记,解决了这个问题。赵龙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深深触动了倪晓,也把学习、钻研的劲头传承给了年轻一辈。

    赵龙在工作中刻苦研究检验理论知识,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法规,更新岗位知识和标准;学习质量管理政策法规,系统掌握质检工作专业知识。他的学识也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今年4月,德国Protego公司技术总监、丹麦良朋格斯特公司技术总监Kim schacht专门赶到石家庄同赵龙一起探讨阻火器和压力管道检测方面的问题。

    郭超与赵龙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次接触,早知道他是院里检验工作的“活字典”,但这位“活字典”却时时在空余时间啃书本。好奇的他忍不住问:您业务已如此精通,为何还要看这些行业基础知识书籍呢?赵龙放下书微笑着说,“懂的再多、入行时间再长,也不敢说所有东西都能了解和掌握。知识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多看几遍就会有新的理解和收获。”这句话,深深印刻在了郭超心中。

    一双磨破的鞋——

    将生命留在一线

    在赵龙的遗物里,有一双破了底的鞋子,擦得干干净净整齐放在鞋盒里,据说准备来年冬天继续穿。同志们的眼眶湿润了:这分明是一把“量天尺”,丈量着赵龙30余年工作生涯里走过的每段路。

    黄语媃记得,从国家管道元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阻火器项目调试开始,赵龙便开始工作日、假日连轴转。“赵总一到二基地,连口水也没喝就投入了工作,午饭也没顾上吃,晚上又开车穿越大半个城市,把中国科技大学的周教授送到火车站,然后又坚持送我回家。那时已是晚上九点半,可赵总还没吃晚饭。”那一天距离赵龙告别这个世界,只剩不到一个月。

    赵龙就是这样,时时冲在一线,事事身先士卒,为工作从不计较得失。

    赵龙常说,锅炉、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是工业生产的“心脏”“血管”,又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炸弹”,必须通过专业检验检测使它始终保持着安全运行的状态。赵龙以踏实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凭着闯劲、钻劲、拼劲,先后参与了从日本、美国、韩国、加拿大等国进口设备质量问题的处理,多次发现并消除重大安全隐患,为国家、企业挽回了巨大经济损失。

    1996年,中石化在石家庄市投资35亿元建设已内酰胺——锦纶工程项目,其中进口锅炉压力容器200余台件,赵龙检测出32台不合格。面对巨额赔付,意大利的设备制造企业代表拍桌子耍脾气。赵龙据理力争、沉着应对,摆出了厚厚的检测报告,从我国的强制标准到国际现行的通用标准,有理有据、寸步不让,最终全部更换了合格产品,并为企业争取了合同规定的赔偿金。

    赵龙经常讲:“产品检验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必须严而又严。”多年来,他带领团队“一把尺子”量质量,检测出1900多批次不合产品,经他手出具的5000多份检测报告实现“零差错”。

    有一次,他带领评审组到某压力管道制造单位进行资质评审,发现其产品未做型式试验,生产设备也全部是非使用状态,赵龙作为评审组长,坚持原则,当即终止了该单位的评审工作。他到沧州某企业抽检时发现,每个产品出厂前必做的X射线检查片是用1个产品从两个角度反复拍的片子,赵龙在审片时凭着扎实的业务能力发现了情况,他向企业提出了严厉批评,提出了整改要求,并报告了当地的质监部门。他带队到某生产单位进行直埋夹套管制造许可现场审查,发现技术人员涉嫌假证,当即终止了审查。

    企业“”赵龙来,因为他执行质量标准铁面无私;企业又“”他来,因为他的每一次检验都是对企业质量的促进。在他的帮助下,20多家企业质量标准明显提升。

    一家民营企业计划转型到钢管制造行业,赵龙审检时发现企业达不到资质条件。他体谅企业难处,从申请流程到试样准备,再到过程控制和鉴定评审,一一详细指导,在他的帮助下,企业顺利转型,年产10万吨钢管,并始终保持赢利。事后,该企业厂长总想请赵龙吃顿饭,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企业做大做强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

    一件褪色的蓝T恤——

    假如我辜负了生活

    说起赵龙生活上的点滴,同事们想起,在国家管道元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迎接验收的日子里,满大厅都能看到赵龙步履匆匆的身影。大家看他穿的天蓝色T恤肩膀上还有圆形图案,都开玩笑地说:“赵总衣服好潮呀!”他笑着说:“瞧瞧你们的眼神儿,再好好看看!”大家走近才发现,那竟是T恤洗得太薄破的洞。

    整理赵龙的遗物时,大家看到的是衣领洗毛的衣服,磨破底的鞋子,布满龟裂的皮带,还有兜里打了补丁的裤子……“其实以赵龙家的条件,他完全可以过上更闲适更惬意的生活。”刘超说。

    赵龙夫妻都是高级知识分子、高级技术人才,家里虽不是大富也算殷实。女儿是品学兼优的女博士,早已定居美国。他确有条件从繁重的工作岗位上早点退下来,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但他舍不得工作岗位,舍不得自己的事业。只有想念小孙子的时候,拿出手机看看小家伙的照片,眼神中才显露出一丝对含饴弄孙的渴望。

    2014年7月,正值国家管件中心开展国家监督抽查工作,赵龙带队走访企业抽查,在外30余天,住最便宜的旅馆,坐最便宜的公交。由于任务紧迫,80多岁的老母住院手术摘除了一个肾脏,他都没在身边尽一天孝……

    “有一天赵龙和妻子一起送我回家,忽然师母埋怨他说这么多年你都没带我看过一场电影……”,听完黄语媃的回忆,大家默不作声,记者鼻子也是一阵发酸。

    这个男人,在他的后半生里,是怎样地辜负了家人、辜负了生活?但,让他自己欣慰的是,对于同事、对于工作、对于事业,他没有半点辜负。

    “2012年我结婚,买房、装修、婚庆等费用较大,母亲有病在身,不便向父母借钱。那天碰到赵总随口一说,没想到没过几天,赵总给我拿了一万元。”高辉永远记得这个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的老领导。

    “赵总在实验室特别抠门儿,一些机加工的刀头、钻头都是反复使用,散落的零件和螺丝也都收集起来,每年都能为实验室节省很多开支。但是只要我们同赵总出去吃饭,每次都是赵总买单。”代文贺记得这位对自己和工作抠门儿,却对同事慷慨的“老大哥”。

    “2012年8月,我和赵总在河北衡橡保温管有限公司工作,他利用晚饭后睡觉前的时间查看资料,一直忙到半夜一点半。国家管件中心面临首次取证审核时,赵总亲自整理资料,审查当天一直工作到凌晨4点,仅休息了两小时就参加到迎审工作中。他那布满血丝的双眼,我至今都记得。”王昱对这位既是工作中的导师,又是生活中的益友的“师傅”难以忘怀。

    至今,大家都感到赵龙似乎仍然在外地出差忙碌,正在日夜兼程地赶路;有时又觉得推开他办公室的门还能见到他正在桌前伏案写报告……他走了,却还在,他将一腔对特检事业的爱与眷恋,洒在了这片炽热的土地上。《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