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 让农业更高效

13.11.2015  21:26

早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如今,两年多过去了,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在我省发展得怎么样?他们能否通过“土里刨金”,让农业的效益更高呢?金秋收获之际,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家庭农场有奔头

  金秋,正值收获的季节,吴桥县铁城镇八里韩村48岁的韩学栋家900亩农田喜获丰收。

“没想到种田也能赚钱,发展家庭农场很有奔头,比在外打工强多了。”正在地头指挥村民采摘、分拣、包装辣椒的韩学栋说,今年尝试种植的80亩羊角红辣椒亩产6000多斤,收购价是0.95元/斤,抛去打药、浇水、土地承包费等成本,每亩纯收入4000多元,单此一项就可实现纯收入20多万元。

    辣椒刚刚采摘,天津、保定、石家庄等地的客商就纷至沓来。

  “土地规模化经营后,整个生产过程都实行统一管理,使辣椒的品相质量明显提高,销售一点也不愁,这两年都是客商在地头装车后就给钱。”韩学栋说,村里一共1100亩地,两年前他就流转了900余亩,除了辣椒,他还种植300亩玉米、200亩谷子以及100亩大棚菜,统一购买高品质的种子、肥料,统一播种、收割管理,采取先进技术、降低种植成本,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

  种地种出甜头的韩学栋正盘算着明年再多流转二三百亩土地。他对“家庭农场”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因为这两年的种植经验,已经让他有了一批稳定的客户群,农场经营方式的多元化也将会打开更加广阔的市场。

  据了解,随着我省农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调查表明,现阶段种粮户的经营规模达到百亩以上时,土地利用率会提高10%以上,经济效益会提高25%以上。

        土地流转是基础

  土地流转是支撑“家庭农场”发展的基础所在,在八里韩村,劳务经济是村庄的支撑性经济,农场经营的土地很大部分在未流转之前都处于“贫瘠”状态。

          “参照土壤肥力,灌溉设施、连片成方面积等条件差异,保证每年每亩地向农户支付800元—1000元流转费。”韩学栋说,通过两年多的发展,他家的农场规模越做越大,效益也越来越好,而且还解决了周边村民就业等难题。

  如今,农场雇用了60多名村民在农场里打工,平均每天四五十元的工资收入让村民喜上眉梢。“我家4亩地流转给农场了,每年除1000元/亩的租地费外,还在农场打工,每天能挣50块钱。”在农场打工的八里韩村民韩吉庆高兴得合不拢嘴。

  在韩吉庆看来,很多流转出去的土地,之前产出的粮食每亩2000斤左右,抛去成本,一年产两季也只有1000元上下的收入,所得收益少得可怜,不如流转土地划算。         

  规模出效益,这已是种粮户的共识。“家庭农场”的出现,改变了八里韩村村民的生活模式。现在,大多村民会将土地流转,男性外出务工,女性则在“家庭农场”打零工。随着农场经济效益显现,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尝到了甜头,让村民根据经济利益自行选择,促进土地适度流转。

  目前,我省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引导有条件的农村种植养殖大户开办家庭农场,鼓励以农业家庭为基本单位发展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种养,全省家庭农场和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谁种地”有望破题

  在距离韩学栋家不远的何庄乡王家坊村,记者见到48岁的家庭农场主韩恒。

“通过规模种植,提高复种指数,每亩可增收300—400元。”韩恒说,过去各家各户的“小田”,变为成方连片的“大田”,仅每户之间30厘米的地边,就可以增加10%—13%的种植面积。他流转村里的1500亩地,今年种植的粮食和蔬菜,分别增产增收20%。

“经过工商注册,家庭农场就成为我个人的企业,相对于合作社的个人入股更好管理。”有过外出打工经历的韩恒告诉记者,家庭农场有了法人身份,更容易获得项目和资金支持,也利于他的种植业走上正规化、产业化经营。下一步,他打算新上蔬菜深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尽管这些年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猛,但在田间劳作的大多还是老年人。当前农村谁在种粮?有过外出打工经历、年近50岁的韩学栋和韩恒,绝对算得上种粮队伍里的年轻人。

  农民老龄化的问题,事实上就是“明天谁来种地”的难题。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就是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成为吸引人的事业、有奔头的产业。引导土地适度向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组织集中,引导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是破解当前农业低效的重要手段。

                                                                                                    (2015-11-11 记者:张俊琴|来源:河北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