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钢铁宣钢职工杨高瞻省国资委系统“岗位学雷锋标兵”荣誉称号

01.04.2015  20:25

河北钢铁宣钢职工杨高瞻省国资委系统“岗位学雷锋标兵”荣誉称号

 

核心阅读: 企业的生命源于技术,技术的生命源于创新,创新有赖于广大产业工人扎根一线的不懈付出。杨高瞻二十二年如一日,勤业精业,执着追求,拥有21项专利全部应用于生产实践,创效巨大,成为工友心目中技术创新的“风向标”、无私奉献的“代言人”。

 

杨高瞻牵头组织的技术创新项目,既保证了生产顺行,又减少了抢修、定修频率。干工作,就要像杨高瞻这样,敢折腾!”宣钢二钢轧厂连铸车间主任贾建平对杨高瞻赞不绝口。在河北钢铁集团宣钢公司,杨高瞻是家喻户晓的“金牌蓝领”,他扎根生产一线、立足本职岗位,斩获“河北省能工巧匠、河北省十佳职工发明家”等多项殊荣,21项自主创新成果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今年3月,他被评为河北省国资委系统“岗位学雷锋标兵”。

自主创新成常态

  1993年,技校毕业的杨高瞻被分配到宣钢炼钢厂维护车间,成为一名机械维修工。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两年后就被提拔为液压组组长。但是,像抢险队员一样的生活,却给他带来了不少苦恼。他立志决不能让事故牵着鼻子走,一定要做工作的主人。2014年,杨高瞻自己备课、列提纲、做模型,利用工余时间为工友讲解液压技术;自己花钱购买技术书籍分给班组每位职工学习,同时他还带领工友对不合理的液压设备利用定修和年修时机进行小改造、小创新,使大家在较短时间内熟练掌握液压设备的检修方法。

如果能制作一种仪器,快速诊断液压设备故障,就像医院里的医疗设备一样准确判断病人的病情,那该多好呀,维修工的劳动强度也就降低了。”此念头一闪现,杨高瞻自己也被吓了一跳。他翻书籍、查资料、画草图、筹备件、做试验,经过一个月的努力,2014年8月,终于制作出便携式液压故障诊断仪,用这个“宝贝”可在线监测液压设备回路中任意处的压力、流量、温度值,以及柱塞泵内泄、油缸内泄和溢流阀、减压阀、换向阀等七项液压故障,减少了非计划拆卸,缩短了故障诊断时间,降低了近一半的装拆工作量,使全厂液压设备的维护工作走在了前列,此实用新型也填补了国内空白。 

用杨高瞻自己的话说,“技术创新就是要不断发现问题、攻克问题、提高工作质量。”针对连铸机大包滑动水口液压控制装置工作不稳定、时常发生水口打不开或打开关不住的问题,他带领攻关团队连续奋战40天,于2014年10月成功研制一套大包滑动水口液压系统,彻底解决了大包滑动水口在浇注过程中因液压故障引发失控的重大安全隐患,年可创效近千万元。

咬住故障不放松,创新脚步不停歇。2014年下半年至今年一季度,杨高瞻累计有9项自主创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年可为企业创效516万元。

工作没有节假日

创新的背后是无数次的默默付出和奉献。

杨高瞻坚守在一线维修岗位上,为保证连铸机生产顺行,他经常加班加点,处理急难险重的设备故障,每次总能人到“”除。2014年6月23日凌晨两点,2号连铸机冷床无法正常作业,他从家赶到单位,一头扎进现场,三个小时处理好横移液压缸内泄问题,使连铸机冷床恢复正常生产;2014年7月11日晚十点,2号连铸机2号大包臂不能升起,他两个小时内更换完大包液压系统中的液压锁,确保连铸机高位接钢、低位浇钢和长水口保护浇注,保证了铸坯质量;2014年9月7日周日,1号连铸机8流拉矫机无法送引锭做拉钢准备,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拉矫液压系统的阀组和油缸进行逐项排查,最终通过更换拉矫电液换向阀排除了故障,保证了连铸机顺利开机。

为稳定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连铸机拉钢生产要实现在线更换水口作业,但中间包升降装置不能实现高效同步,严重时中包钢水会发生满溢现象,造成重大安全隐患。杨高瞻连续两个月利用周六日时间进行试验、调试,最终于2014年9月,通过对中间包升降液压缸加装调平回路,有效解决了中间包升降不同步以及石英水口长时间被钢水冲刷影响铸坯质量的问题。

      今年以来,宣钢全面推行“普转优”模式,连铸设备作为重点工艺环节,成为生产的焦点。由于连铸机设备老化,液压系统冲击大,造成液压管路和液压马达经常漏油,不但影响生产,且日常维护量大。为此,杨高瞻把液压管路相对集中的地方采用集成块模式,减少焊口和管节头,漏油现象明显减少,但液压冲击和振动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偶尔还会出现漏油现象。杨高瞻连续一周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就在他苦苦思索解决方案时,液压论坛上的一个帖子引起了他的注意,在集成块中加装阻尼结构,使换向时间适当加长,可减小换向产生的液压冲击和振动。他按照此方法实施,果然液压冲击和振动明显减小,有效保障了连铸机正常出坯。

精打细算过日子

市场越是严峻,精打细算过好紧日子越为重要。为最大限地降低维修成本,2014年6月,杨高瞻带领班组职工自制油气润滑站,他们利用废旧汽缸制作成动力装置,用钢板制作成油箱,电气控制部分则由电工师傅利用下线的旧配电柜改造而成,总投资不超过五千元,制作完成了两套油气润滑站,一次性节约备件采购费60万元,并解决了冷床油缸关节轴承润滑问题,实现了系统自动供油、时时润滑,“一种可以调节的油气润滑站”实用新型专利也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今年一季度,为满足客户需求,连铸工序要求使用长水口进行保护浇注,但托举长水口的托圈,浇不了几包就会发生变形,增加了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怎样才能延长托圈的使用寿命?杨高瞻细心琢磨,托圈工作在几百度的高温环境中,为保证大包长水口和大包水口紧贴作业不发生跑钢现象,杨高瞻将长水口托圈改为夹层设计,后通入氮气进行冷却,解决了长水口托圈的使用寿命问题,原浇注80分钟就得更换一次托圈,现在半个月才更换一次长水口托圈,年可节约托圈工艺件费用55万余元。

回望一路收获的坚实足迹,杨高瞻坦言:“搞创新很难,但很值得!”如今,杨高瞻已是钢城内赫赫有名的“金蓝领”,并被宣钢聘为高级技师和机械维修二级专家。最近,他又在琢磨着对1号连铸机1号冷床的横移装置和2号连铸机拉矫油气润滑装置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造,实施后可有效减少废品率,提高产品质量,届时又将会有两项国家专利诞生!                (乔晓辉 李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