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客会|在产业创新中迈向高端制造

21.06.2016  00:35

近期,在河北唐山召开的“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上,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秘书长曹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并购与投资研究所联席所长余朝辉、河北天地智慧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CEO刘超三位嘉宾做客“智能制造与产业创新”思客会,畅谈人工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创业等高热议题,带来一场精彩的思想对话。以下根据嘉宾发言实录整理:

图为思客会现场 王立鹏 摄

思客:

我们在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会议期间,邀请到三位嘉宾参与本期的新华网思客会,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高端制造和资本融合。现在很多国家,随着工业4.0这样一个进程,为重振制造业,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制造业再次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中国企业面临着一个挑战,不得不面临和承受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的双向挤压。高端制造业,到底要流向何方?资本力量在其中到底要发挥什么作用?今天请三位嘉宾畅所欲言,共同探讨。

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金融危机时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研究表明,高端制造业是这些国家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的关键,也是这些国家发展的重点。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高端制造,并且,最终目标也是高端制造。首先请问曹秘书长是否认同这个观点?

曹毅:

很高兴来到新华网思客会跟大家分享高端制造业发展趋势,包括现在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当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全球发展进程当中,高端制造业作为大家很关注的焦点。从美国,包括德国,也包括日本,现在倾注了大量的财力、人力,高端制造业的进程可以说是一个回流的状态。

这里面的起因有两点,第一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大国,联合国的工业统计相关数据表明,中国是全球制造业产业链门类最全的。根据联合国研究的工业行业门类,我们国家是唯一的具备了所有门类的制造业,所以说中国制造业已经走到了世界最前列,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包括政策的导向,包括中国发展到现在的阶段,也包括中国的人力资源红利。这些对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冲击。

这些国家为了使制造业继续走在全球前列,所以加大了对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投入,其实最核心的是德国工业4.0,主要是通过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的提升。同时,在人力资源投入方面降低成本。这意味着什么?高端制造业的崛起,是技术,特别是工业互联网的互联互通,起了很关键作用。而 人口红利的比重在不断下降,所以也对我们刚才说的,中国传统制造业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极大挑战,因为我们制造业很大程度上,是在于释放人口红利。

第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在全球一体化当中生产力的竞争力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指标,因为 我国要走到世界工业国家的第一梯队,高端制造业是必须要过的一个阶段。 所以我们在这个阶段面临的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从我们国家现阶段来说,应该说是由大到强,有这么门类多的基础工业基础,走向我们说工业4.0也好,中国制造2025也好。所以我们发展当中,应该说必须往前推动,我们有这样基础。我们也有跟工业4.0相配套的技术和人才。

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一个能够容纳工业产品的巨大市场。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趋势, 工业4.0的发展是全球的趋势,也是我们国家在制造业升级发展当中的一个重要关键历史时期。

图为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秘书长曹毅在思客会现场 河北频道 摄

思客:

我们国家战略部署中国制造2025,要实现从中国制造业大国到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到很多企业去调研,也有一个切身体会,互联网在这些产业发展过程当中正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说人工智能这些技术,已经在医疗、通讯等很多领域都发挥着作用。正因为这样,我们在国际赶超当中有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就这个问题,请三位嘉宾给我们网友分享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曹毅

无论说工业4.0还是工业2025,核心就是智能化的工业生产,包括互联网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升级。 大家知道中国互联网已经是全球的第一梯队了,全球十大互联网公司里面,中国占了4家。在互联网世界里,中国的商业模式、知名企业和网民都是全球前列。在工业互联网到物联网这个阶段,中国拥有弯道超车的机遇。

当然弯道超车也不是简单1加1的概念,这里面还有人才的因素,还有我们整个市场规则,我们的技术导入这些。

有这样的历史性机遇,但是这个机遇需要通过跨界融合以及跨界互通发展。原来都是在讲究行业的差异化,现在我们更讲究行业的互助、互惠、互通。所以只有在互联、互通、互惠的基础上,在制造业的行业当中发展,引入互联网的思维,才能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

余朝辉:

我理解高端制造是指从一个制造大国向一个制造强国去发展,中国经济经过了快速发展的30年,工业体系比较成熟,在工业制造领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离制造强国在很多方面还是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一是产业工人高级技工培养体系方面,日本和德国在二战以后就很注重解决这个问题;二是制造工艺方面,跟日本和德国还是有很大差距;三特别是基于基础性研究的创新,这方面是成为制造强国的关键。过去三十年因为中国通过聪明才智或者模仿,制造水平达到了中等偏上的水平,要实现高端制造,通过模仿不一定能实现的,还需要很多配套的基础。

基于新的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物联网时代正好给我们中国制造一个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这次全球同步的信息工业时代,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并购研究所联席所长余朝辉在思客会现场 河北频道 摄

互联网、物联网是基于信息技术革命而带来的全球跨界的一次大融合,从技术研发、设计、生产、人才,渠道市场等跨领域跨区域改变着传统工业制造业。中国利用这次机会,可以在这个领域集合全球优势,应该是可以实现弯道超车的。

刘超:

我更多从市场一线企业角度来分享一下,我们企业在成长过程当中的一些感受,也包括刚才主持人提到弯道超车的机会,对于企业的影响。

我认为互联网和物联网是让中国成为制造强国,包括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是一个很主要发展方式和路线。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中国制造企业在迎接工业4.0中,只能遵循这两条道路。

高端 制造 产业转型升级过程当中,如何提高企业产品附加值,包括产品技术价值和服务价值。 不能单纯依靠我们自己人口红利的优势,包括人口成本较低的优势。如何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传统制造企业应该更多去思考的问题。

可能举一些比较现实例子,比如我们企业,医疗影像装备制造业的,我们企业结合自身特点,以及整个大行业技术发展,制定出一条符合我们自己企业自身特点的发展路线。

包括跟互联网技术的这种结合,那就不单纯只是说通过云平台、大数据计算,提高我们企业本身的产品价值。同时也包括用互联网的运营和思维模式,来改造我们传统制造行业这种比较单纯的市场运营思路和企业管理制造架构。

但是我相信更加重要的是 除了整个互联网技术革命之外,企业要更多思考的,是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技术价值,核心竞争力。 这种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讲,要结合国内这种高端科研院校的基础科研,我们通过企业角度,从市场眼光帮助高端的基础前沿技术,更好地转化为民用型的技术,这样除了能够为尖端科学进步服务之外,更多也能够为我们民用产业提供核心的技术支持。

而从企业角度来讲,如何凭借跨界合作,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以及融合性的创新平台机制?这是需要企业深度思考的问题。

思客:

传统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当中,要去着力寻找突破点,这个突破点有可能会在哪里?

刘超:

无论历史发展长的企业,还是相对比较短的企业,依靠自身供血的过程当中,都会遇到一定瓶颈。我相信更多企业会以开放合作的态度去迎接各种类型的资源整合。从企业自身发展角度来讲,从产融结合到企业结合,或单纯的技术结合,很多科学家们做出来的成绩,包括基础科研,总会忽略价值,总认为转化成民用产品可能过于超前,跟民用产品结合点相对比较小。但是从国家整个政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上来看,国家是大力支持科学家为整个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提供核心技术支持的。

图为河北天地智慧医疗设备有限公司CEO刘超在思客会现场 河北频道 摄

作为企业应该抱着开放合作的态度,观察核心技术,吸取科学家的研究亮点,从市场应用和资本角度考虑,同时 结合 市场宣传,跟前沿科学家一块组建一个相对比较符合现有市场需要和引领市场技术产品的发展路线。 企业有一些外部持续性供血,包括中国大型企业,比如华为等,也有内部造血独立研发团队,对于中国普遍的传统制造行业来讲,单纯依靠自身发展,包括自身的这种造血能力,我个人觉得还不够。要保持开放和积极的心态,从民用角度探索前沿的基础科学成果,探索进行民用转化的产品路径。

思客:

从三位嘉宾的分享当中感觉到,我们制造业现在所面临的瓶颈,恰恰是发展的机遇。我们也做过一些调研,很多资本机构看到制造业发展的机遇,也把很多的战略布局都放在了制造业领域,可以看到资本机构在很多产业的地盘上“跑马圈地”。在这里想问一下余总,您一方面做科研,另外也做投资。您有没有去做这样的布局?您怎么看待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的问题?

余朝辉:

从2008年,上一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中国传统产业怎么样转型升级?资本怎么跟产业结合?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怎么结合?从2008年到现在做了很多案例,有很多切身的体悟,探讨这个问题前必须把核心问题想清楚,高端制造的高端是怎么来的?除了刚才说的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这种方式实现弯道超车外,高端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来源渠道在哪?

第一是自主研发。但是具备这种能力的中国企业太少,像华为这样的凤毛麟角,他们都是基于基础研究上的创新,研发的投入、企业孵化能力体系都很难复制,中小企业很难具备这些。

第二是跟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合作。我是企业,他们有高端技术,我们买过来或合作,把我们现有产品升级再跟生产能力市场开发能力结合起来,这样可能会走出一条高端制造创新之路。

还有一种,现在国际上还是有很多成熟高端的技术的,中国企业完全可以收购过来,通过与现有产业和金融资本结合来实现高端制造,汽车领域已经有很多这样的案例。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强国的迈进,基于信息技术和商业模式改变之外,传统制造企业怎么能够打造技术制高点,有这三种方式。

再加上刚才说的产业资本跟金融资本的结合。我们做金融这么多年,一直有所体悟,金融资本前几年,从2007年开始,股权投资兴起,整个思维方式现在改变了。以前我投一家企业快速实现上市,然后变现,二级市场也是这样,投机挣一笔钱,随着经济L型的发展,现在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整个中国经济通过30年快速发展,以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很容易挣钱,从稀缺到饱和,市场竞争特别激烈,整个国际市场的需求也不景气。

现在产业和资本怎么结合,跟圈内的朋友做过很多探讨,大家都在思考,这种投机性的抢钱机会如何转化成真正投资,真正产业落地。现在很多和上市公司联合成立产业基金,基于上市公司产业基础,来做并购投资整合。这就是金融资本跟产业比较好的结合。还有一种,把产业资本跟金融资本结合起来,产业资本是基于产业当中现金流和利润得来,以前大部分投入到扩大产能再发展。现在不是要更多地扩大产能,而要提高我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技术竞争力,来实现企业更大的发展。现在产业资本也需要往投资或者产业跟金融相结合的方面去走,很多企业已经有这方面的意识。

刚才说的一种模式是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结合,来做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还有一个,一起到海外去做一些并购。比如产业资本,它走出去会出现很多问题。产业资本出去,到国外,国外的这种技术或者相关产业,会感到害怕,他们不想被“矮化”,不想作为我们的补充环节。实际上我们在做并购过程中能够感觉到,这时候如果金融资本在前,通过跟收购或合作方去谈,他们的防备心理会比较弱,之后容易把产业和产业资本结合起来。现在产业资本跟金融资本结合越来越紧密。这是必走的一条路,金融资本在这么多年发展过程当中,投机机会越来越少,必须脚踏实地,跟着产业一起去做大做强。

思客:

作为企业管理者需要如何实现或者推动产业资本的融合?您的观点是怎么样的?

余朝辉:

刘总提的观点我很认可,作为管理者、企业家首先要有追求,把自己产业做大做强做高端,第二要有开放的心态。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管你去基于科研院所合作,还是到国际上去买一些高端技术或者收购一些东西回来,都需要有很开放的心态,接受这些东西。同时对资本也是有一定认知,怎么样跟资本能够更好地做一些结合。

刘超:

作为传统产业和金融的结合,也就是产融一体化,从2007年兴起之后,在中国形成比较大的浪潮。我个人觉得作为企业来讲,需要把握好自己的心态和角色。传统企业发展过程中,其实是会有很多困难的,包括甚至很多的诱惑。无论困难还是诱惑,最终可以通过资本或者说单纯钱能够解决,但是这个时候企业还需要把握好自身的发展路径,明确自己未来需要走一条什么路,而不被一时的眼前的诱惑或者困难所困扰。

金融更多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和一种武器。我们不能让这武器和方法来左右我们自己的发展,应该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如何良好的运用这种方式、方法。

我个人有一些想法,传统的中国制造企业、同行业之间,往往是冤家或者仇家,他们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哪怕不是在一个细分行业,甚至在一个细分行业的上游和下游,它可能都会有这种竞争关系。但是我觉得通过金融手段或者金融资本的这种杠杆力量,把整个一个行业里边的上游、中游、下游打造成一个平台的利益共同体,不单纯从企业,跟上游和下游结合,更多通过相对比较功利的第三方,甚至通过金融资本去国外收购,这种敌意就会小一些。在国内也是, 由产业资本引导一体化的整合,无论对于企业还是资本来讲,最终我相信都是会有自己收益和回报的。 我认为, 无论中国国内 市场 还是国际市场,制造业或者高级制造业 机遇还是足够的。

图为新华网河北频道总编辑、主持人刘晓超 河北频道 摄

思客:

是否只有被认为金融比较发达的北上广的企业才有与金融资本结合的机会?刘总的企业扎根在河北。据我们所知,河北的金融资本相对来说并不是那么发达,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看的呢?

刘超: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所有民众和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沟通的渠道和平台。无论产业还是基金,他们的视野和角度是非常开放和广域的。虽然是我们是河北的企业,但金融资本力量在 现在这个时代 不存在地域限制,信息是多维度,全球化的,作为企业传统企业来讲, 个人认为更多还是来自固有传统思维的局限。 这是一个时代机遇,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信息管道和资本的平台支撑。

思客:

刚才三位嘉宾都提到德国和日本的工业。我们知道德国和日本存在大量中小企业,并且这些中小企业有很棒的技术,为大型企业提供精良的零件或者精专的技术支撑。现在问一下曹毅秘书长,您认为应该怎样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曹毅:

回答主持人这个问题之前,我还是想先说一说工业4.0,刚才说了很多的机遇,其实还有很多挑战。

大家看到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看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成绩。但是现在从美国,从德国,包括日本来看,工业4.0通过互联互通达到了超越现有批量化的生产,这是一个国家战略,想通过这个来确定工业强国的地位。

所以 中国在这方面,有很多的机遇,当然 有一些挑战 一个方面就是整个配套体系其实还是相对弱的,虽然很全,但是不强。第二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包括我们物流,现在中国的物流成本是美国的几倍,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 实现 中国制造2025 目标所面临 的一些瓶颈。

至于如何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关村8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确诞生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像小米、百度、联想等等企业。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真的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从政府来说,从整个社会关注来说,怎么来帮助,怎么扶持他们,我觉得有这么几点:

第一,在公平市场体系来竞争,因为大家知道大企业和小企业,在商业的对话当中是不平等的。

第二,在资源的聚集方面,包括资金聚集方面,原来中国企业融资主要是靠银行,银行是嫌贫爱富的,对大企业关爱有加,对小企业缺乏兼顾。

第三,在企业发展当中,怎么让他们有梦想,怎么把一个小企业做大是很重要的。刚才说,从市场游戏规则问题,从我们服务各种产品,包括金融产品支持方面,一些小企业发展理念方面,我觉得都是需要政府和社会去关注的。中关村的一些做法可以借鉴:

第一, 对中小企业发展,能够先行先试,敢作敢为,容忍失败 ,创造 宽容失败的氛围 只有经历失败才能更好 成长。

第二,制定平等的规则,在政府采购等方面能制定向中小企业倾斜的政策。

第三,产业整合方面,中关村孵化器是最多的,科技园区也是最发达的,给大量中小企业提供发展空间和服务配套的工作。

从这几个方面共同发力,我们中小企业才能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发展很难,但是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之下,大家投入很多热情,所以我想政府、社会和创业者应共同发力。哪怕把我们创业成功的百分点提高一个百分点,也可以对全社会整个创新和创业环境做出一个很好的贡献。

思客:

余总在投资企业的时候,会去区分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会给他们有不同的投资待遇吗?

余朝辉:

这可能区分很大。实际上投资最难的恰恰是最早期对产业、市场与其团队的把控,包括研究、调查都很难。成熟的企业,比如前几年,从2007年开始,是区域化的,特别是临门一脚,是有区别的。刚才曹毅秘书长说的,我们也是有所感悟,很多现在创新型的企业,投资机构怎么去投,包括中关村创业大街有很多很多的企业,是具有创新性的,有的是基于商业模式创新,有的是基于某种微小技术创新,这些企业该怎么投?

只按照传统思路去做是很难的。但是作为国家层面,如何做好企业的孵化,我认为有几个要素: 首先是观点,第二是孵化环境,第三要有一定的创新情怀。 中关村创业大街有一些企业的创新项目,虽然有大部分是失败的,但是这个没有关系,大家一起来股权众筹,一万个企业里面,有一两个真正成功了,对整个社会都是一个极大推动。

从创新到创业走上市场,都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一些体制问题,比如企业很多创新技术或者教授研发的专利面临产权的问题,知识产权及转化的问题,当然这方面在慢慢突破。企业怎么样跟资本机构去谈,包括跟合作者去谈,他们还是缺乏的。中关村孵化器帮助他们怎么样做商务对接,跟资本对接,比如很厉害的创业者对资本和产业理解很深,正好跟这些教授在技术方面能够有一个很好的结合,然后再逐步推向市场。

图为思客会现场工作人员 张琦 摄

思客:

刚才三位嘉宾都提到了创新和创业两个词,高端制造业发展非常核心的问题就是人才,请三位嘉宾分享一下对于创新、创业两者关系的理解。

刘超:

双创对于企业来讲是良好发展机遇,比如像刚才谈到的,中小企业发展过程当中,如何挖掘人才,留住人才,避免人才流失?中小企业很难和跨国巨头企业竞争的,本来小品牌企业相对于大品牌企业有劣势,但是有了创业、创新的机会,很多年轻人愿意进入一些中小企业,其实这对于我们企业发展来说是比较良好的发展机遇。

但另一方面,可能就是主持人刚才讲的人才的问题,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像“中国制造2025”,可能让部分人变得比较浮躁。我说的意思是说, 可能在德国、日本等传统制造业强国,很难看到像我们国家对于制造类的产品,如此大的过度包装,如此大的市场宣传。

但是恰恰因为不断地进行过度宣传,就意味着受众在需求方面会认可这类问题。一个手机最大功能是什么?就是通话和上网,而最不重要的就是文案上面介绍的“超薄”等等。比如,我现在买一个冰箱,选择所有品牌当中价格最合理的那个。但是这种方法,恰恰容易忽略产品本身的差异,因为我这样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导致消费者没有研发驱动力,区别于同质化的发展,导致整个社会从追求本质,变成现在追求越来越多外包装,或者表面化、比较外在的一些东西。可能具体到人才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所需要的人才,要踏踏实实能够有“工匠心”。 制造行业确实需要“工匠精神”,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同时企业也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企业和市场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契合度和发展路线,对于社会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多赢的局面。 这个问题最终落到的本质核心,就是“我创造的价值,能够获得对方认可”。企业认可的核心价值能够得到市场检验,通过市场检验可以得到市场认可,提供足够的发展机遇,让企业实现再创新。 也许,通过整个“中国制造2025”计划,可以让中国整个社会,让普遍人民群众心态回归到一个更加理智的思维上

余朝辉:

一般我们投资首先看人,我觉得大家说的创新创业人才有两种,第一种人是创业型的人才,更多是偏商务,偏谈判,充满激情,能带领团队跟外边去做商务沟通,能拿来合作单子,扩大企业的影响。

还有一种,就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能将专业做到极致,并从中找到快乐。创业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有工匠精神,再加上团队的其他人,就能够把这个企业做好。

还有一个您刚才提到的,为什么日本和德国有很多企业,特别小,但在很小众的某些领域做的很好。我们在并购过程当中,就遇到过这个问题,比如说某一家上市公司,比如说咱们河北,做玻璃的,就已经慢慢升华到非常细致了。比如VR技术等等,在某个特别细分领域,核心技术可能都在欧美、日本的某个企业手上,但并不会因为这一个点就把企业做多大。 而中国因为前30年快速发展,养成的心态是,这个东西必须做成多大产业价值。其实,商业化不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所以基础研究,我们能感觉到,国内还存在欠缺和空白。

另外就是心态的考虑,不要想所有的公司都做成上市公司,做成一个大企业集团。比如,在某个领域上,能够做到极致,卖给某个上市公司。美国90%以上是通过并购,10%通过直接实现。比如医药方面一些大的公司,包括日本储备了很多大量精细的技术点,这些技术点做成一个公司,这个公司不能赚特别多钱,但却是公司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从大到强,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你再往上讲,是非常难的,在这个心态上可以做一些思考。

曹毅:

什么叫人才?就是对社会、对客户有贡献的 大家提到现在工匠精神也好,创新也好,其实在我看来,在全球范围之内,有两个区域还是非常特殊的。

第一个是像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国家,他们有很多小企业,垂直做的很深,是百年老店,这可能就是工匠情怀,但他们并不去上市并购。

第二类像美国的企业,美国资本很发达,有大量并购企业、超大企业,所以小企业生存情况还不是太好。现在有很多传统美国小企业到中国来,因为在这个环境里面,他们倡导的通过并购,通过资本运作,通过创新来不断的提升国家的实力,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哪个对,哪个错不好说,但是有一点还是很值得关注的,不管是大企业也好,小企业也好,他们对他们自己的品质,对自己产品的美誉度,都是很关注的,所以这些人才,工作当中也基于对公司品牌和美誉度,不断做事。

中国现在有一个现象,就是中国整个产品迭代太快,整个市场发展空间太快。 有这么几个解决问题的方面。

第一个从教育体制方面,现在大量是在做高等教育,技工教育相对做的比较弱。德国技工教育是很发达的。所以这一块人才培养,我觉得是一个最基础的,国家需要加大力度。

第二个是要对我们从业者来说,包括对我们年轻创业者来说,也是需要创新,需要专注, 一万小时做成专家 这是有理论认证的。 你做到一万小时,你就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作为这样一种心态,我们在浮躁的世界里面,要形成一个沉稳的心态,这是当今社会特别需要的。

第三是人才的流动性,包括现在国际化技工人员的流动,从我们国家人才引进来说,是有限制的,不设限制,达不到标准。作为专家引进,这样人往往在某一个制造业结点上是非常关键的。

图为思客会现场 王立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