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审出“铁军”来——以新四军第四师和淮北抗日根据地为例
毛泽东主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1]“革命的队伍”,阐明了新四军的性质,表明新四军是我党领导下抗日的队伍,是为人民服务的队伍,是一支既能打胜仗又能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队伍,是名副其实的“铁军”。而在继承我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光荣传统,建设新四军这样一支新的“铁军”过程中,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功不可没。“审计工作是防止贪污浪费,保证抗战供给主要制度之一。”[2]在新四军及其所创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审计工作很好地承担人民军队及抗日民主政权中反对贪污浪费等消极腐败现象、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重任,有效地加强了新四军队伍的廉政建设,防止了“铁军”之“铁”的锈蚀。从廉政建设这方面可以说,审计工作审出了“铁军”。本文即以新四军第四师和淮北抗日民主抗日根据地为例,说明审计工作之于新四军“铁军”建设的重大作用。
新四军第四师和淮北根据地审计工作是对我们党重视审计工作传统的传承。 我们党领导的审计工作伴随着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和革命政权的建立而诞生。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后,颁布的《地方苏维埃政府暂行组织条例》规定,各级苏维埃政府须组织审查委员会,审查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之后颁布的《财政部暂行组织纲要》中,规定中央财政部设立审计处,省财政部设审计科,掌管预决算的审核、簿记之检查及审核国家预算之支出,国家现金及存款事项。1933年8月撤销财政部审计处,于9月成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到1934年2月,审计委员会归属中央执行委员会直接领导,并通过立法程序颁布我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的第一部审计法规《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审计条例》,从法律制度上来“保障苏维埃财政政策的充分执行,裁判检举对贪污浪费的行为,使财政收支适合于目前革命战争的需要”。进入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党中央专门发出指示,要求“严格建立各级预决算制度,实行统筹统支”。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边区政府即设立审计处,制定了《陕甘宁边区暂行审计条例(草案)》。1940年,中央财政经济部还起草了《审计制度示范》,对后来陕甘宁边区的审计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党的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十分重视审计工作。1940年5月,新四军第四师的前身新四军第六支队,即已经在支队供给部机关设立了审计科,开展审计工作。1941年4月7日,新四军华中军分会发出通知,要求“为确立经济制度,克服浪费,严防腐化现象,决定在军政党委员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进行审计工作”,并规定了审计工作的组织和任务。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新四军第四师和淮北根据地组织加强了审计工作。
新四军第四师和淮北根据地开展审计工作,是严格监督执行预决算制度,惩处贪污浪费的必然要求。 新四军第四师是由新四军游击支队发展起来的一支抗日劲旅,先后开创和巩固发展了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和淮北抗日根据地。当1941年4月新四军华中军分会要求成立审计组织的时候,也正是第四师处于抗日反顽斗争最困难最艰巨的时候。5月,第四师在经历3个月艰苦战斗,“阻止了反共军东进”[3],自身也遭受很大伤亡的情况下,奉命转移到皖东北地区休整,巩固发展淮北抗日根据地。到达皖东北之后不久,第四师即加强了审计工作。这不仅是为了执行新四军华中军分会的指示,也是第四师自身建设实际的迫切需要。当时,部队虽然设立了审计科,但由于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组织机构尚不健全等原因,审计工作还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开展。时任第四师供给部部长的谢胜坤等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四师前身——新四军六支队是从几百人的游击队逐步扩大成为游击兵团的。由于部队是新组建的,各项工作也是新开展的,供给工作也不利,……首先是缺少干部,机构不健全,有的团没有供给科处,营没有军需员,上下级没有工作联系,支队军需处还做些琐碎的工作,如兼管分发机关的灯油、纸张、木炭等,供给系统没有形成,工作也缺乏组织性、计划性,制度不健全,漏洞很多。因此常有发生贪污浪费现象,甚至个别人拐款潜逃,造成损失。”[4]面对如此现状,加强财经制度建设,加强审计工作,正是势所必然之举。继第四师建立审计制度之后,淮北抗日根据地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成立后,也迅速将审计工作摆上日程,在边区各级政府中开展审计工作。
新四军第四师和淮北根据地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审计工作队伍,保障了审计工作的开展。 1941年4月,华中军分会决定在军政党委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进行审计工作,要求团以5人,旅、师以7人组成,并明确提出各级审计委员会应有专门可靠的查账人员负责按月审计,终结一次,按级负责并对上级报告一次。彭雪枫师长非常重视审计工作,在第四师转入淮北根据地后,于8月22日在《关于四师进入淮北后之各方面工作布置报告》中,专门讲到统一财政收支,建立金库系统与审计制度,提出“师设审计委员会”,明确“以张震(时任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笔者注)兼主任,另设副主任,统一军政党经费收支之审查”,并“实行预决算制度,保证财政之有计划支付,消灭贪污浪费及财政用在不当方面”[5]。不久之后,在淮北区设立审计委员会时,彭雪枫师长又亲自任淮北区审计委员会主任,由张震任副主任,统领新四军第四师和淮北根据地的审计工作。除第四师成立各级审计机构会外,淮北行政公署设立审计处,统一领导根据地各级政府机关的审计工作。之后,虽然在实行“精兵简政”时,审计机构曾经取消单列,与财政机构合并,但审计工作始终没有过间断。审计制度与预算、决算制度同时建立,各级审计机构负责对下级单位财经帐务的审计。为解决审计人员缺乏和业务知识能力不足,新四军第四师供给部和边区政府十分重视对审计工作的培训。第四师和淮北行署都多次举办过财经审计人员培训班,加强业务培训,加强财经审计干部队伍思想和组织建设。第四师供给部以培训团供给处主任和供给科长为主,并专门吸收青年学生编了一个班,培训会计、审计和出纳等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各旅、军分区开办培训班,以培养会计、出纳、审计和各科员为主。团供给处、县总队供给科也开办小型培训,进行培训。在进行业务培训的同时,注重品德修养教育,要求管钱管物,一定要做到公正廉洁,任劳任怨,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做无名英雄,全心全意为部队和人民服务。1944年11月,新四军第四师供给部副部长白辛夫曾亲自给培训班学员上课,强调“审查机关有审查各单位一切账目之权”[6]。通过培训,建立了一支既有一定思想觉悟,又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审计工作队伍。
新四军第四师和淮北根据地审计工作职责明确,程序严格。 在淮北根据地,部队和地方审计工作都有明确的职责任务,总的就是为抗战服务、为部队服务、为前线服务,“审检各单位之账目”[7],对财经供给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如淮北三分区对审计制度规定为:按级负责,团、县设审计组(军政首长一、供给处主任或科长等参加),负责审查团、县以下账目;团、县以上账目由分区审查;加强各级会计抽查,团以下账目应保存三个月后始能作废,以备必要时抽查。对于审计人员的具体职责,第四师作了三个方面的规定。一是监督与检查连队经费开支情况。如开支是否得当,使用是否合理;厉行节约,反对贪污浪费;研究和改善部队生产和装备,贯彻执行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原则。二是调查研究现行的供给标准、制度,是否有不合理之处,军政干部有何意见,以有利于巩固部队和作战需要;同时,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物价行情。三是经常与本团司、政部门联系,了解部队实力变化,保证经费、物资的正确使用;反对铺张浪费、游击习气及破坏制度的不良倾向。在审计工作中,根据先前方、后后方,先军队、后机关,先伤病员、后一般人员,先战士、后干部的部队供给原则,制定严格的审计工作程序。根据当时部队处于分散和流动的战争环境,执行审计主要是审核预算、决算和审核报销单据等实施。审计和预算、决算同步进行,具体由审计员或兼职审计员进行。其主要程序为有三个步骤。先审预算,预算编造要求按当时特价与部队实际人数进行计算,经过领导审查签署盖章后送交审计,待通过审计批准后实施。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审计派出检查组(人员)深入现场了解,及时纠偏查错。决算审计,决算和预算一样,要经过领导审查签署盖章后送交审计,同时还要将各种单据(原始凭证)一并送审,并实行与司、政实力联审(供给、军政实力相互核对),财粮、军实、被装会审,以保证决算准确性,加强审计监督效能。所有预决算由审计员审核后,写出核定通知书(核定证)和审核意见书,经审计总干事和审计委员会主任(或委托人)审查盖章后,由送审单位到金库提款或到会计部门结算报销。审计预决算中,可按规定核增、核减、更正,对不符合规定的单据可以剔除。通过这种严格的审计程序,以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面监督,使审计监督贯穿于财经供给工作的全过程。
新四军第四师和淮北根据地审计工作恪尽职守,监督成效显著。 第四师和淮北根据地的审计工作,基本上是适应对财经供给工作监督的需要,伴随着财经供给工作的产生而诞生。审计工作在第四师和淮北行政公署彭雪枫、刘瑞龙等主要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对审计人员选拔培养要求严格,对审计工作开展即使在枪炮声中也不曾间断,始终严格进行。在审计人员的选用上,除业务条件外,基本按机要人员的条件选任,严格要求审计人员坚持原则,正直无私,不感情用事,当报销者报该退账者退,在审查单据时还要特别注意防止“假单据”;要求审计人员不能只从账面上着眼,还要深入实际检查了解,并搜集执行制度的好坏事例,公布比较进行教育。审计工作者,从第四师审计领导到普通人员,忠于职守,从严审计,从严监督。如淮北行政公署审计处长兼第四师供给部政委李人林,统一领导审查地方和部队的开支账目,每月对各部队报来的账目审核后都要求向其汇报,要求决算与预算对照,分别科目,统计开支节超数字,从中找出规律,尤其是对特别支出经费从严审核,如招待客人次数、买烟酒用了多少,有无铺张浪费开支不当现象,凡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一律退回,不准报销,以紧缩开支厉行节约,还指示四师负责审计同志到开支大的单位进行检查,预告打招呼打“预防针”,防止造成既成事实,形成开支“悬案”。第四师和淮北行署对审计工作者的失误和错误,无论是领导同志还是普通人员都一视同仁,严肃处理。如淮北一分区金库主任张建槐同志在调任第四师供给部审计科长时,在交接工作过程中,发现存款少了一捆2400元的边币,说不清原因,虽然其不承担直接责任,但还是受到行署通报批评并记大过一次,成为其“生平的一大教训”[8]。第四师和淮北根据地中严格的审计工作,取得了应有的监督成效。到1942年6月,审计制度“已相当健全。预算必须经审核批准后凭核准通知书始称生效,然后向金库支款。超过预算的开支,必须申明理由呈首长批准后才予报销。现在此项工作直属上级党(财委)领导,更为重视,经审核的数目已无偏差”[9]。仅1942年上半年,通过审计把关,淮北区边区政府即节约经费5万元。
审计工作是新四军第四师和淮北根据地根据地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审计制度的建立,教育了部队和政府机关的广大干部,使他们知道节省经费和爱护公物是一种美德,并养成廉洁自律的高尚品德。审计工作的开展,实现了部队的“财粮合一”,“军、政、供实力统计一致”[10],极大地节俭了根据地的民力财力物力,进一步密切第四师同根据地群众的关系,使部队深深植根于淮北根据地人民群众之中,受到人民群众无比的爱护支持。第四师和淮北根据地的审计工作,也是整个新四军部队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审计工作的一个缩影。新四军军部在皖南事变重新组建后,部队和根据地的审计工作即走向制度化、正规化、规范化,充分发挥了审计工作在廉政建设中的监督职能,对新四军和华中根据地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和发扬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优良作风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保障了新四军的“铁军”建设,使新四军成为毛泽东所说的“成了华中人民的长城,成了华中人民血肉不可分离的一部分”[11]。审计监督对于新四军“铁军”建设的重要作用,值得我们今天在党所领导的反腐倡廉建设中,认真研究,传承发扬。(赵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