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批权下放,激发几多市场活力

18.09.2014  13:48

  “一年多来,国务院先后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8月27日,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杨晶表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工作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在我省,自2013年开始重点做好以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两项行政权力为主体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至今,也已取消和下放了一大批行政审批等事项,其中取消省政府部门相关事项744项。

  政府权力密集下放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市场主体活力是否被有效激发?如何防止出现放虚不放实的“中梗阻”?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 直接带动企业数量增加

  检验改革成效的最好标准,就是市场活力的充分释放。

  从地方的情况看,除我省外,辽宁、山东等省份近日也将编制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工作提上日程。作为全国首个在网上完整晒出省级部门权力清单的省份,浙江6月就公布了涵盖42个省级部门共4236项行政权力的清单,市县权力清单工作计划将于10月公布,实现清单之外再无权力。

  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深圳,则于本月发布了商事主体行政审批权责清单,涉及25个行政审批部门共129项审批事项,其中12项刚性审批设为前置审批,其余后置。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深圳共登记商事主体66万户,同比增长85%,深圳累计商事主体达到161万户。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是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放权领域之一。”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满传认为,取消年检,实缴制改成认缴制,前置审批改成后置审批,这些政策的效果十分明显。

  8月19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上,充分肯定了我国这场正向纵深挺进的政府权力改革的市场效果。他说,简政放权在“为创业兴业引路、给企业发展松绑”上立了大功。“通过简政放权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直接带动了600万新增企业注册与上千万就业人数的增长。

  《人民日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593.95万户,同比增长16.71%,其中,新登记私营企业增长60.17%;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大幅增长,同期就业人数比去年底增加1300万人以上,同比增长了3倍多。

  7月22日,国务院曾印发文件决定将31项工商登记前置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另外5项依据有关法律设立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国家工商总局企业注册局局长周石平表示,目前全国已有9个省份全面开展“先照后证”改革,5个省份在部分地区探索,预计年底将在全国范围推开实施。

  我省即为全面实施“先照后证”改革的省份之一。8月28日,我省通过了《关于落实“先照后证”改革决定加强市场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河北省31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事项监管清单》,决定从9月1日起在省内全面实施31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首批“先照后证”改革决定提供了省级政策依据。

  “放权”持续提高含金量 将涉基建投资核准等领域

  改革成效有目共睹,随之暴露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年多来,国务院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成效不断显现,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相比,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8月27日,杨晶指出。

  综合各媒体报道不难发现,这些“差距”具体表现为: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一些部门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中含金量高的项目不够多,特别是束缚企业生产经营、影响人民群众就业创业创新的事项取消下放不够。改革中还存在统筹、衔接、配套不够的问题。有些审批事项下放后,地方承接能力不够,出现了“中梗阻”问题。

  与此同时,行政运行也存在不够规范、不够透明的现象。一些部门保留的审批事项操作不规范,审批随意性和自由裁量权大。而与审批相伴的中介评估服务问题也日益突出。有些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法治意识淡薄,过于依赖行政手段,对法律、市场和技术手段运用不够。有些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后,相应的监管没有跟上,等等。

  “请问国务院将如何采取措施,防止重数量、轻质量和各个部门各自为战的现象发生?”据《人民日报》报道,在8月3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联组会议上,吕薇委员抛出了这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对此,国务院审改办负责人何建中表示,国务院在完成减少1/3行政审批事项硬任务的同时,不断提高含金量。国务院有关部门经过梳理核实,形成了审批项目总清单,锁定了1235项行政审批的底数,首先确保每个审批事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含金量上,筛选了700多项与投资、创业、创新、就业等相关的行政审批事项,着力在提高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激发市场活力等方面下功夫。

  此后不久,9月10日,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新闻发言人李章泽表示,今年将再取消和下放200项以上行政审批事项。另外,针对大家广泛关注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的取消下放,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杨洁说,今年将进一步缩减核准范围、下放核准权限,初步测算,需报中央核准的审批项目将在去年基础上再减少40%,而且含金量更高。

  本报记者对国务院已经下放和取消的632项行政审批事项分析发现,事实上,放权领域正逐步朝“深水”过渡,后期取消或下放的权限越来越多涉及到核心领域和权力。前几批放权主要集中在工商类、文化类及各种资格认定的清理,后期则更多集中在基建投资核准、金融项目核准等重要经济领域。

  明确政府权力边界 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简政放权是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更是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如是阐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有媒体发表评论称,这一分析和判断,打到了腐败的“七寸”。

  记者大致梳理发现,十八大后近50名落马的省部级高官,普遍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快、寻租空间较大的省份,以及行政管理权或审批权较集中、掌握重要国有资产资源的部门和单位。

  7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年度研究报告,探讨治理“一把手”腐败的现实路径以及制度建设。有关负责人在解释研究报告时称,减少腐败,尤其是遏制“一把手”腐败,源头是限权,限权比监督权力更重要。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聂辉华认为,从源头上限制权力,第一步就是要减少各类审批权。“一把手”权力包括政府权力主要是审批权,如果减少审批权就等于间接减少“一把手”权力。“我们希望下放真正的权力,而不是找一些不重要的权力下放。所以,不能单看数字,还要看下放的内容,媒体可以跟踪一下,各个部门、各个地方下放的权力哪些是有含金量的。

  研究者也发表了类似看法。他们认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进程中,我国形成了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政府在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土地出让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这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寻租的空间。

  对此,有学者认为,要双管齐下。一是削减过大权力,使“权力之手不至于伸得过长”;二是加强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度,使“权力之手不至于对企业和居民乱摸”。

  也就是说,消除腐败两剂药,一曰简政,二曰阳光。简政是根本,阳光是环境。透明国际公布的全球清廉指数表明,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政府清廉程度也越高。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当前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弱化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力,又通过制定和出台负面清单以及权力清单,明确政府权力边界,从而根除腐败的土壤。

  ■记者观察

    审批权下放需防助长产能过剩

  利用行政审批权遏制产能过剩曾是我国政府惯用的主要手段。如今,下放行政审批权,我们要如何绕过产能过剩这道坎?这对于产能过剩大省河北来说,无疑是一个全新的且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一位专家向记者表示,投资审批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并不能完全地反映市场的需求变化,从以往经验来看,审批比较集中的行业往往产能过剩更加严重,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

  省内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在国家去年底发布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中,就不再过分强化行政审批的作用,转而用市场化办法来调控,即是用节能、环保、技术等手段来监管。在理念上变以往的“制止”、“抑制”过剩产能为“化解”过剩产能,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与调结构、转方式结合起来,更加突出依靠市场力量调整和优化存量,更加突出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解产能过剩矛盾长效机制。

  这一思路同样体现在我省于今年2月出台的《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实施方案》中。该方案提出,要用足用好国家和省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行业龙头企业跨区域、跨行业重组。此外,要探索建立产能指标交易机制,鼓励退出产能跨区域置换。

  但从现实来看,下放审批权可能会导致产能剧增的担忧也并非没有道理。我省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在行业环境转好的情况下,取消行政门槛会加剧新项目的上马。省发改委一位工作人员也直言,我省承受的环保压力和产能过剩化解任务太大,完全依赖市场行不通。

  “下放产能过剩行业审批权需要相关配套跟进,特别是投资体制改革,如完善投资过程监控、建立问责制,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审批权下放后产能过剩行业更加严重的情况。”上述人士说。 记者 边 慧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