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环保产业焕发新生机 创新创业新高地特色初显

25.03.2016  09:58

 ◆本报记者陈湘静

  江苏菲力环保副总经理邵焜琨曾用诗形容回国后经营家族环保企业的感受:刚一回来感觉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后来就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现在,他会用自己写的“策马扬鞭逐梦首,指引江山未可知”表达自己的心境。

  从对之前低水平竞争价格战的无奈到如今对环保产业前景充满信心,作为宜兴环保产业中典型的“环二代”,他和很多同行的心境都在逐渐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源于环保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大背景、当地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小环境。

  从最初4平方公里占地,拓展到如今的“一园三区”212平方公里,从自发式的草根经济到年产值500亿元、拥有1500多家制造企业和3000多家配套企业,从缺乏技术含量、“近亲繁殖”到开门引入资本技术要素、国内外创新力量,宜兴环保产业在逐步成长为当地支柱产业的同时,也开始显现其创新创业新高地的特色。

  多措并举提升技术竞争力

  2012 年,对整个环保市场恶性竞争愈演愈烈颇感无奈的凌泰集团掌门人凌清成,有机会受邀考察了加拿大电催化一体化设备。在为先进技术折服的同时,他也意识到:面对日趋残酷的市场竞争,只有与其他企业形成鲜明的差异化,才能在竞争中获得更好机会。凌泰加速开展一系列技术引进的工作。2012年至2015年,相继引进了曝气器和格栅两大主营产品的延续技术——加拿大电催化技术和韩国精密过滤技术。

  宜兴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推动,越来越多的环保企业开始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调研发现,近几年,宜兴涌现出一批以凌泰、艾特克、蓝星、新纪元、博大等为代表的优秀环保企业,他们分别通过技术引进、技术人才储备、自主研发、技术合作等途径开展环保技术的突破与创新,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为了考察到合适的环保技术,2011年年底,我在德国萨克森州待了两个礼拜时间,平均每天跑两家企业。”邵焜琨回国后在家族企业里的第一个职位是进出口部门经理。通过不懈努力他很快促成了一个国际化技术转移项目:宜兴环科园和德国萨克森州政府在宜兴菲力大厦内成立了中德环保技术转移中心,作为技术转移研发孵化平台和企业学术交流信息沟通平台。

  除了企业基于自身市场定位的技术创新,园区层面则是网罗国内知名科研机构、高校,利用宜兴的企业资源及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让产学研的对接真正落到实处。在水处理、固废处理和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推出了一批先进技术,带动相关企业在环保技术细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探索技术研发、环境治理新模式

  两年前,6位国内知名专家联合提出了建设面向未来的“中国污水处理概念厂”,有业界评价此为环保产业的“特斯拉”项目。如今,第一座看得见、摸得着的污水处理概念厂已在宜兴选址。

  记者了解到,以这座污水处理厂为基础,将形成先进技术示范中心、开放的研发中心,并在世界范围内首创性地探索打造城乡生态综合体。“通过示范先进技术,释放前瞻性技术,带动我国污水处理技术升级和观念转变,构建从实验室走向实际推广应用的新模式。”项目负责人李彩斌说,项目同期建设的生产型研发中心将是亮点。

  他说,根据以往水处理技术研发经验,生产型研发是成果产出效率最高的途径之一,可以带动整体创新链条向产业和市场方向发展。在这一体系中,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可以在不同环节分别支持和投入,同时摸索建立科学的环保技术成果验证体系和评价方法。

  除了技术及创新机制的探索,在园区层面,也早就开始了对集群发展模式转舵调整的准备。“年产值已达500亿元的宜兴环科园,如果还长期处于产业链下游,满足于同质化竞争,就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累积的优势。”宜兴市委常委、环科园管委会主任朱旭峰认为。

  他们筹备策划已久的“环境医院”治理模式已在国内初步拥有哈尔滨、南宁、成都等8个合作城市。“本质上环境医院是个超级环境综合服务商。”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模式的本质是从环保制造企业中分离出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物流配送、售后服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环保服务业,使其走向独立化、社会化和产业化。

  围绕环境医院的建设,宜兴环科园正在广泛集合两方面资源:一是由新组建的宜兴环保产业集团,集成区内外优质环保企业建成“企业池”;另一个是搭建资本平台,为战略实施配备资金池。目前,已完成银行授信200亿元,环保产业投资基金规模达120亿元。

  创业海内外,把握环保产业新机遇

  邵焜琨目前的身份是江苏中宜环科水体修复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在菲力环保之外另起炉灶,重点开展对日本最佳水源地修复技术——WEP水环境修复系统的试点工作,正式开始创业之路。这是他加入江苏省环保产业研究院后主持的第一个孵化项目。

  “宜兴不但补充着新鲜的外来血液,也点燃了环保产业第二代的希望。”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傅涛表示,宜兴年轻的环保创业者不但继承了父辈的事业,也用自己全新的意识投入到宜兴环保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之中。

  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氛围下,宜兴环保正在尝试主动向外提供创业平台,同时也是为自身的发展吸收更多的创新“基因”。去年10月28日,2015黑马大赛环保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宜兴落幕。经过20多支队伍激烈角逐,浙江维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和HI-SOT梯度复合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团队分别摘得企业、团队组的冠军。

  谈及创业大赛,江苏(宜兴)环保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高嵩对行业内蓄积的创新创业活力印象深刻又倍感鼓舞:环保产业需求的不断扩展以及产业链的不断细化和精致,能够给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机会。他同时遗憾“下手晚了”,“获奖的项目现场就被投资人盯上了。下一届,我们一定会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国内的机会诱人,海外市场也逐步显现吸引力,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广阔。对此,朱旭峰表示,这些地区加快转型、推动绿色发展的呼声不断高涨,为环保产业融入“一带一路”、加快“走出去”,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江华集团总经理王天佐去年和园区企业一起参加了海外“淘金团”。据他介绍,那次访问印尼和泰国是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与环科园牵头组织,提供了很多当地市场的信息。“增强了挺进东盟市场的信心。此前我们在海外已设有办事处,今后将设立子公司,不仅要卖产品和服务,还要展示品牌。”

  据介绍,目前园区有七十多家企业和“一带一路”上相关国家开展合作。如凌志环保承接孟加拉皮革污水处理厂;江华集团承接泰国企业电子光能废水整套治理工程;江苏碧诺与加拿大合作伙伴共同研发“养分恢复系统”,承接了美国印第安纳州Fair Oaks农场、300万美金的污泥处置及回收利用项目,目前项目运转良好。

  园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孟加拉制革园区污水处理工程的规模为2.5万吨/日,合同总额6400多万美元,是宜兴市迄今承接的最大规模的海外单体环保工程总承包项目,也是江苏省环保工程总承包出口金额最大的项目。

  承接海外项目,既扩大了宜兴环保产业的市场空间,同时也展示了宜兴环保产业通过集群创新发展形成的技术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