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报:责任,昂扬振作地扛了13年

21.04.2015  17:00


责任,昂扬振作地扛了13年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朱杖子乡安监站站长张振峰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李仁堂
张振峰自制的台账 张振峰在集市上发放安全生产资料
张振峰的家   他,坚守安监岗位13年,坚持亲自给企业送安全生产文件。不让企业负责人签上字,就是觉得不放心。
  他,抓安全不达目的不罢休。督促企业整改隐患,说一遍不管用他说两遍,啥时候整改了他啥时候停。
  他,11年骑坏了3辆自行车,骑行约4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下矿必下井,在井下行走8400多公里。
  他,下雨天别人往家跑,他往企业跑。妻子听到别人说矿上出了事,他挨个打电话问,还要到矿上看一遍。
  他是一个把责任时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的人。他就是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朱杖子乡安监站站长张振峰。
  他在基层安监岗位上坚守了13年,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凭借坚强的毅力、保护生命的动力,他用执著坚守、用辛勤努力,诠释了责任的真谛,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成绩。在他的努力下,朱杖子乡实现了连续10年无安全生产事故,连续5年无轻伤以上事故。 送文件 五必须    上级精神传达不到位,就是安监站站长失职;上级文件不能锁在抽屉里,不及时传达就是重大隐患,就是犯罪。   把上级的文件亲手送到企业,这件事张振峰坚持做了13年。
  在别人看来,这事单调枯燥,可做可不做。但在张振峰眼里,这事是大事,是必须要做的事。他认为,安监站既是基层末梢,又是监管前哨,要首先把党和政府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决策部署,一点不落、一字不差地传递到乡村、传达到企业。打通“最后一公里”,确保不出现肠梗阻,是安监站的基本职责。他常说,上级精神传达不到位,就是安监站站长失职;上级文件不能锁在抽屉里,不及时传达就是重大隐患,就是犯罪。
  没人规定必须送,也没有领导指示必须送,但不把文件送到企业、不让企业负责人签上字,张振峰就是觉得不放心。
  朱杖子乡有大大小小企业18家。张振峰立了规矩,送达文件要做到“五必须”。一是文件必须送到规模较大的矿山、尾矿库、采石场、加油站和烟花爆竹仓库等9家企业;二是有关“五一”、国庆、春节等重大节日和“两会”等重要时间节点的文件,除送给企业外,还必须送到辖区9个村;三是有关汛期的文件必须送达;四是有关专项整治、“打非治违”、综合整治的文件必须送达;五是文件送达后,必须要企业、村负责人签字。
  2014年,朱杖子乡收到各级政府和上级部门有关安全生产的文件24份。张振峰说,去年是收到文件最少的1年,有9份文件是必须要送到企业和村的。1年下来,他送文件至少跑了100次。
  文件可以打电话叫企业来人取,也可以让人捎给企业,还可以邮寄给企业,为什么必须自己送呢?张振峰说,这不是简单的送文件,而是责任的传导。把文件送到企业负责人手上,就意味着把责任传导给了企业。企业只有接受了责任,才能谈到落实。否则,连责任都不知道、不了解,怎么落实?此外,文件送到了,就会引起企业重视,企业就会在安全生产上动起来。
  朱杖子乡分管安全生产的副乡长李金龙说,张振峰每送1次文件,便可以顺便检查1次企业的安全生产。13年中,仅送文件一项,张振峰就累计跑企业、村1300次以上。 爱学习 百事通    检查时看到了好书,将其复印后装订成册。他随时拿出来看,下矿检查的时候也带着。这本快被翻破的书,让他对矿业全流程烂熟于心。
  2002年,朱杖子乡一成立安监机构,张振峰就当起了安监员。2006年12月,他开始任安监站站长。干安监工作前,他先后在青龙县的4个乡镇担任司法助理。从司法助理到安监员、安监站站长,他是如何实现角色转换的?
  张振峰认为,无论从事哪个工作,都必须具备业务能力,这是履职的基本要求。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从头学起。他先从法律法规学起,在实干中学技能,在书本上学本领,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矿业是朱杖子乡的主要产业。张振峰首先从矿业学起。他的办公桌上有一本厚厚的《选矿工人培训教材三百问》。原来,2008年,他在一家选矿企业检查时看到了这本书,感觉很好。企业没有多余的书给他,他就将其复印后装订成册。书放在办公桌上,他随时拿出来看,下矿检查的时候也带着。这本快被翻破的书,让他系统地掌握了相关知识。如今,对矿业的全流程,从采矿、选矿到尾矿库排矿,他烂熟于心。
  不耻下问,是他学习的法宝之一。到企业检查时,企业技术人员就是他的老师。发达矿业公司技术副矿长崔玉林专业能力强,张振峰一到矿上检查,总会请教崔玉林。勤学勤记,肯下功夫钻研,让他从门外汉变成了“百事通”。
  乡政府的多项规章制度,由张振峰执笔起草。每年的应急演练,他从头到尾负责组织实施。建安全生产台账,是张振峰当安监员就开始做的工作。2002年,他建立了8种台账。如今他又根据实际,建立了9种台账。台账的建立,让他对全乡安全生产工作了如指掌。
  到企业检查,张振峰能对常见的安全隐患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虽然对工作一清二楚,但他却搞不清自己的属相。张振峰生于1970年,有人问他属相,他说属猪。李金龙打趣说:“你个猪脑子,1970年出生的人属猪吗?应该属狗。”他还不服气:“是吗?不会吧!” 勤动脑 琢磨事   下去检查时,他经常给企业书写安全警示标语。条幅上、纸上、墙上、山上、石头上,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写。
  在基层干安监工作,既要能跑腿、能吃苦,又要勤动脑、琢磨事。这是张振峰对13年安监生涯的体会。
  朱杖子乡安监站很“”,没有车辆,没有照相机、摄像机,没有基本的劳保用品,甚至没有电话,最“值钱”的就是档案。从干安监工作第一天起,张振峰就开始建安全档案。他办公室角落里有1个铁皮柜,他的“财富”就装在里面。记者打开一看,里面是档案盒、档案袋。98种档案涉及安委会季度例会档案、安全考核制度档案、隐患整改档案、企业演练档案、重大隐患排查档案、企业安全档案、学校安全档案等。在记者看来,这些档案并不太系统,但对张振峰来说很实用。有了这些档案,他心里就有了一本明白账。张振峰现在正琢磨,要把满柜子的档案变成电子档案,存到U盘里,随时都能查阅。
  安全培训工作,也是张振峰常琢磨的事。刚当安监员时,他到企业检查,看到不少工人不戴安全帽,上前一提醒,人家还不以为然。这触动了张振峰,让他认识到:工人安全意识不增强,就会对隐患无动于衷。
  此后,每到企业,他一定要检查安全培训情况。平时,除督促企业组织安全培训外,一有机会,他还邀请专业人员、乡领导对企业进行培训。他特别注重对工人的全员培训,到矿上检查时,只要有时间,就要给工人讲课。时间短,就念几段法律法规,说几条安全常识,讲几个事故案例。这些年,他给企业上过的安全课不可计数。
  张振峰的字写得不错。下去检查时,他经常给企业书写安全警示标语。条幅上、纸上、墙上、山上、石头上,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写。他还主动给企业办黑板报,从内容、设计到书写,他一人全包。问他这些年写了多少标语、办了多少黑板报,他挠挠头说:“太多了,没算过,反正有空就写,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写。
促整改 婆婆嘴   别人常说他磨叽。时间长了,他就不怕别人说了。他认为,只要企业能整改隐患,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张振峰干事有股韧劲,不达目的不罢休,不怕麻烦,不怕嘴碎。督促企业整改隐患,说一遍不管用他说两遍,啥时候整改到位了啥时候停止。因此,别人常说他磨叽。刚开始,他感到这个词用在自己身上不合适:“我是为了他们好,怎么还说我磨叽呢?这和磨叽是两回事。”时间长了,他就不怕别人说了。他认为,只要企业能整改隐患,别人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一年夏天,张振峰巡查发现闽益矿业的一堆矿石旁是乡村公路,如遇下雨天气,极易发生滑坡。于是,张振峰便向老板下发了隐患整改通知书。老板答应得挺痛快,可他过了2天再去看,还是老样子。张振峰找到老板,没想到老板不耐烦了,竟甩手而去。张振峰追着不放,耐着性子给他讲道理。最后,老板终于在隐患整改通知书上签了字。几天后,隐患被消除。
  2011年汛期,张振峰在闽益矿业矿区冒雨巡查,发现河沟附近有一根高压电线杆。当时,河水不断上涨,水流冲刷会引起高压电线杆倒塌。而电线杆就在村庄和公路边,一旦倒塌,后果不堪设想。张振峰找到老板要求他加固,老板没当回事。他再去现场看时,发现电线杆有倾斜的迹象。他一下子急了,拽着老板去看电线杆。老板也不敢拖延,急忙安排人加固,避免了大事故。老板说,想想真后怕,要不是张振峰,还不知会出啥大乱子。
  发达矿业是朱杖子乡重点企业,张振峰去该企业最多,和矿长黄育华最熟悉。黄育华2008年到矿上工作,开始和张振峰打交道。黄育华说,这个人太实在了,来矿上不是虚的,直奔现场,能下井就直奔井下。每月,张振峰至少要到矿上检查3次。碰上雨天、汛期,来的次数更多了,有时干脆住到矿上,查隐患、盯隐患、说隐患。
  “磨叽是磨叽,但我们都知道他是为我们好。”黄育华十分理解张振峰。张振峰不是光挑毛病,更多的是为企业服务,帮发达矿业制定职业危害预防制度、完善档案等。黄育华感慨地说,张振峰为企业付出这么多,却从来没有跟矿上提过一件私事。
  对发放安全常识宣传单,张振峰也很上心,要求4410户户户不落,14892人人人看到。为此,他不断叮嘱包村干部,一定要进村入户,不能敷衍了事。 韧劲足 作风实   张振峰每月下乡、下矿约20天,骑自行车11年约4万公里。这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的距离。11年中,他骑坏了3辆自行车。
  朱杖子乡有9个村、18家企业。对张振峰来说,下乡、下矿检查是家常便饭,也是主要工作。最远的村和企业距离乡政府十五六公里。乡政府车少,下乡、下矿时张振峰只好骑自行车。
  朱杖子乡乡长任久军说,全乡干部中,张振峰下乡、下矿最多。青龙县是山区,骑自行车是个体力活。乡党委书记杨兴普说,能坚持十几年骑自行车下乡、下矿的人,全乡屈指可数,张振峰就是其中一个。
  几位乡领导给他算了一笔账。张振峰每月下乡、下矿约20天,每天往返距离至少15公里。这样,1个月就骑行至少300公里,1年骑行至少3600公里。最近2年,由于岁数越来越大,张振峰骑自行车没以前多了。即使按11年来计算,他也骑行了约4万公里。这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的距离。11年中,他骑坏了3辆自行车。
  其实,这种算法略显保守。发达矿业是张振峰去的最多的矿。记者驱车打表实地测算了一下距离,从安监站到发达矿业7公里,往返一趟就是14公里。他上班时,先要从县城的家到乡政府,距离是10公里。也就是说,他到发达矿业检查1次,往返距离是34公里。而每月,他要去发达矿业四五趟。
  他到企业必下井,“否则就是白去一趟”。井下巷道长,山路陡。记者替他计算了一下,他平均每月下井6次,每次行走10公里。算下来,他每年要在井下行走700多公里,12年就要行走8400多公里。
  张振峰身高1.67米,体重60公斤。他用瘦小身躯,扛起如山之责,迸发出了令人震惊的大能量。
  有时天气不好,或者事情比较紧急,骑自行车来不及,乡政府又没法派车,张振峰就自掏腰包租车去企业。租1次车需要四五十元,相对于他微薄的收入来说,这不是一笔小数目。但再苦再累,张振峰却能看得开。他说,安监人需要韧劲,需要踏实的作风。看到我负责的企业无事故,我感到很幸福。
  人幸福了,苦累还在话下吗? 负责任 出了名   妻子说他就知道傻干。他回答妻子说:“只要干一天,就得尽心尽力,人命关天的活儿,可不敢在我手里出岔子。
  青龙县有25个乡镇,2002年全县建立乡镇安监机构时,第一批共有25名安监员。如今,只有包括张振峰在内的三四人还坚守在安监岗位,其他人都调整了工作。安监工作责任大、压力大。张振峰平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心累。
  河北省安监局局长刘宝玲曾问张振峰,全乡全年没有发生过事故,有没有感到欣慰?张振峰回答说:“没有。”记者问他为什么,他说:“实现安全生产无事故,是安监人的职责,没有什么值得欣慰的。再说了,安全生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永远没有放心的时候。
  巨大的压力下,张振峰也产生过不想干的想法。妻子也常和他说,别干这个工作了,干点别的吧,省心。他私下里也和李金龙说过,要求给他调整岗位,比如到文化站工作。
  记者问张振峰,既然有时不想干了,为何干起工作来还这么敬业、拼命?张振峰不假思索地回答:“只要在这个岗位一天,就要负责任一天,就要干好一天。哪天不干了,再说不干的事。”妻子说他就知道傻干,他回答妻子说:“只要干一天,就得尽心尽力,人命关天的活儿,可不敢在我手里出岔子。
  有时,妻子听到别人说有矿上出了事,就问他是不是乡里的。他就急了,挨个打电话问各个矿。问了还不放心,还要到每个矿看一遍。
  下雨天别人往家里跑,张振峰往乡里跑,往尾矿库上跑。每年汛期,是张振峰最紧张的时刻。他甚至住到矿上盯着,雨天干脆就住在尾矿库坝顶的简易窝棚里。乡里有5座矿山,他每天要巡查一两遍。最长时,他住在窝棚里,连续2个星期不回家。尾矿库离家远,换下的衣服顾不上洗就让人捎回家。
  张振峰的责任心强,在朱杖子乡和县安监局是有名的。杨兴普说,张振峰年年考核都是第一名,虽然乡里的先进指标少,但年年都有张振峰。任久军说,工作交给张振峰,不用问第二遍,乡里那么多部门,工作最让人放心的就是他。青龙县安监局副局长何义军说,张振峰时间观念特别强,工作要求什么时候完成就什么时候完成。其他乡镇安监站同行们说,张振峰是他们的榜样。
  面对夸奖,张振峰说,干安监工作就要负责任,宁听骂声,不听哭声。   日子苦 人乐观   张振峰说,再紧再苦再难,日子也要往前过,就算是生活磨炼吧!
  青龙县县城1个小超市中,堆满了饮料、方便面、矿泉水、酒和烟等货物。在狭窄的空间里,放着一张双人床。房间里仅有的家具,是一把破椅子和被压在货物下面的破柜子。吃饭的“桌子”,是被随手拉来的纸箱。最值钱的电器,是一台老掉牙的彩色电视机。这就是张振峰的家。
  妻子的“梳妆台”,设置在一摞饮料箱上。梳妆工具只有一面镜子和一把梳子。张振峰的妻子耿艳秋一直没有工作,前几年靠在街上卖挂面和水果维生。这2年,借钱办起了小超市。周围有20多个小超市,竞争非常激烈,利润微薄。除了交房租,赚的钱屈指可数,有时还要借钱进货。
  耿艳秋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为了多挣钱,她必须每天6时开门、23时关门,否则无法和人家竞争。儿子大学毕业后,在秦皇岛打工,挣的钱刚够自己花。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张振峰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不仅如此,张振峰的父母常年生病,作为独生子,张振峰还要担负起照顾老人的责任。
  日子紧、日子苦、日子难,但张振峰说,再紧再苦再难,日子也要往前过,就算是生活磨炼吧!对张振峰来说,磨炼很早就开始了。他高中毕业后没有工作,在一家企业打工,工作是推200多公斤重的碎玻璃车。那时,他的体重只有45公斤。
  张振峰的父亲是干部,长期在乡镇工作,从小对张振峰要求严格,养成了他自立自重自强的性格。生活的窘迫,并没有影响他工作。工作之余,他还抽出时间帮家里干活。耿艳秋说,只要有时间,张振峰回家总是干这干那,让她休息或者去照顾年迈有病的父母。
  张振峰兴趣广泛,喜欢吹口琴,喜欢读书。他还喜欢养花,尤喜君子兰。但遗憾的是,由于工作太忙,家里没地方,无法养花。生活中,张振峰坚持“三不”:不打麻将,不打牌,不玩游戏。他说,那会浪费时间,消磨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