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创新发展路径 推动制造大省建设实现新跨越

25.09.2017  16:20

安徽省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 牛弩韬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工业制造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接近2万家,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万亿元,利润突破2000亿元,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国第一方阵,连续多年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半壁江山,安徽新兴制造大省地位基本确立。在推进制造大省建设进程中,安徽始终强化工业立省、制造强省的意识,坚持做大做强制造业不动摇,创新发展路径,砥砺奋进前行,为建设制造强国写下了安徽答卷、作出了安徽贡献。

“技术+产品”推动创新发展

制造业是创新活动最集中、最活跃的领域。安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着力提升成果转化能力,全面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

系统推进科技创新。着力构建系统化政策体系。“十二五”期间,安徽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以及8个配套实施细则,近期又印发了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制定了加快构建技术和产业、金融和资本、平台和企业、制度和政策等四大创新体系的实施意见,努力营造企业创新的良好环境。着力搭建创新平台载体。抢抓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机遇,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国家批复,目前全省拥有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24个、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0家、企业技术中心69家。着力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实施新型显示、智能语音、量子通信等19项科技重大专项和项目,科大讯飞语音技术保持全球领跑者地位,蚌埠玻璃设计院攻克世界最薄0.15毫米显示触控玻璃并实现量产,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由中科大主导研制成功。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每年向全社会征集发布科技成果、技术需求1000余项,举办产学研用对接会10余次,推动科技成果的加快转化。举办3届“江淮杯”工业设计大赛,创建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115家,其中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先后组建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院、中科院合肥创新院等一批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大力推动产品创新。以产品为落脚点,以品质和品牌为核心,促进安徽产品向中国品牌、世界品牌跃升。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和“安徽工业精品培育行动计划”。近年来,全省每年开发省级新产品500个以上,已遴选安徽工业精品236个。同时,安徽大力实施质量品牌升级行动,目前相继建成智能家电、新型显示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等3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海螺、奇瑞、江淮、古井贡、淮南矿业、金种子等6个品牌入选“中国品牌500强”,先后培育中国驰名商标264件、全国质量标杆企业7家、安徽省质量奖企业295家。

“存量+增量”推动转型发展

坚持调整存量、做优增量,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构建制造业发展新体系。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安徽始终把推进技术改造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重点内容和关键举措,坚持改革、改组、改造相结合,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品、企业、产业全面升级。制定出台技术改造推进方案,绘制施工图、路径图,描出坐标系、目标系,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四化方向”,组织实施工业强基、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1+5工程”,每年滚动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000项以上,近5年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5万亿元,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左右。2016年全省技术改造投资突破6000亿元,达到6363.2亿元,总量位居全国第4。一大批传统产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焕发新生。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工程、专项+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三重一创”建设工程,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性转变。主攻高端制造。落实中德总理访皖达成的共识,实施先进制造业发展“一号工程”,首期投资50亿元的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合作项目开工。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2016年产值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以上;京东方6代线、8.5代线、10.5代线落户安徽,集成电路驱动、存储芯片等7个重大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屏-芯-端”产业链条加速形成。主推智能制造。“点线面”立体布局,从“”上推广机器换人,每年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3000台以上;在“线”上建成一批国内先进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11个项目进入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名单;从“”上重点打造智能装备、智能终端、智能家电、智能汽车和智能语音及软件等五大智能产业(基地)。主抓绿色制造。着力打造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新体系。加快传统工业绿色化改造,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2016年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5%,完成“十三五”下降目标的36.2%,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0%。

“龙头+配套”推动协同发展

建制造大省,既需要培育一批“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更需要催生“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安徽坚持抓大扶小并举,注重配套成链,着力构建大中小企业协作生态链。

打造企业新梯队。以“骨干企业龙头带动、专精特新企业示范引领、中小微企业竞相发展”三箭齐发,形成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一方面,立足国际国内市场,瞄准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内培外引,形成了一批具有规模效应、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2016年,全省产值超百亿元企业达32户,超50亿元达79户。另一方面,通过实施民营经济提升专项行动,实施企业发展培育工程,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每年净增规模企业1500户以上。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每年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户,总数已达1200户。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经济实现增加值6800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7.7%。

构建协作生态链。鼓励龙头企业优先与本地中小企业开展配套协作,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和引资设厂等方式,将相关产品和服务委托给中小企业经营,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成功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生态链。一是家电产业形成“10+1000”模式,以博西华、惠而浦、荣事达三洋等10家家电企业为龙头,带动1000家配套企业,建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物流及相关配套企业集聚的完整的产业体系,家电“四大件”年产量近亿台,居全国第2位。全国每3台冰箱、每4台洗衣机、每5台空调,就有一台安徽造。二是汽车产业形成“9+1000”模式,以江淮、奇瑞等9家整车企业带动近1100家生产配套企业。三是新型显示产业形成“3+10+100”模式,以住友化学、法液空、康宁3家世界500强企业和京东方、彩虹、东旭、长信等10家龙头企业带动近百家上下游企业。安徽新型显示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嬗变,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基地。

“基地+基金”推动集聚发展

安徽充分发挥资本的撬动作用,积极主动对接吸纳国家基金,引进风险投资、天使投资,设立特色产业基金,促进产业基地集聚化、集约化、高效化发展。

打造“四位一体”产业基地。按照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产业集群专业镇“四位一体”统筹布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分两批设立新型显示、工业机器人等24家省级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基地。2016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达到10161.3亿元,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0%。重点建设11个国家级、102个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已占全省比重65%左右。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大力提升213家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水平。截至2016年年底,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规模以上企业数已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近1/4,带动从业人员163.54万人,集聚企业29692户。大力培育形成一批“小而优”、“特而强”的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众创空间,2016年新增省级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30家,总数已达135家。

打造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群。安徽把政府的资源、市场的机制和社会的资金有效嫁接,利用资本撬动产业发展。省级层面设立600亿元规模的产业发展基金,配套设立若干支子基金,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聚焦支持“三重一创”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设立了规模300亿元的省“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规模200亿元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围绕安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重点投资晶圆制造、设计、封测、装备材料等全产业领域,总规模达300亿元,首期100亿元。探索设立风险投资基金,省级层面设立50亿元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省市合作层面,设立了19支天使投资基金。目前,安徽通过“一支基金”+“一家基地”模式,实现了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和实验基地全覆盖,形成了覆盖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融资链条,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政策+服务”推动可持续发展

安徽始终把制造业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关键棋子,聚焦优势特色和资源禀赋,瞄准产业升级方向,不断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发展环境,打造安徽制造“升级版”。

构建支持制造业发展政策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科学编制《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明确了未来10年产业升级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今年5月,安徽召开了万人规模的制造强省建设大会,发布了《制造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明确了“三大四强”的发展目标。出台了支持制造强省、三重一创、科教大省、技工大省建设等四大配套政策,2017年省财政拿出近100亿元资金,重点支持安徽制造业发展。

不断优化制造业服务环境。以“放管服”改革和降低实体企业成本为抓手,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让实体经济轻装上阵。建立起“3+2”清单制度管理体系,2016年出台“降成本20条”,年降低企业负担702.4亿元,今年出台了“降成本新10条”,预计年降低企业成本1000亿元以上。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的工业云平台。建立起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持续开展精准帮扶企业活动。每年举办工业机器人、节能环保装备等产销衔接活动10余场次。开展“四个100”活动,加强与企业开展务实对接。

推进两化融合 北京市打造“中国创造”先行区
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工业和信息化厅
河北省构建“强磁场”吸引京津创新资源
  ■我省实施了共建科技园区、创新基地、转化基金、科技厅
打开中国“新”经济“密码”
从飞驰穿梭的高速铁路到人工智能的制造工厂;从挥舞指工业和信息化厅
地方营改增红利密集显现
  记者近日多方采访获悉,全面营改增推进一年多来,财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