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 懂网 用好网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体会

20.04.2016  17:53

  有幸参加了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亲耳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受益匪浅。作为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一个研究者,我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作用的阐述印象深刻。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网上民意。他说:“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

  什么是民意?尽管在学界对民意的定义五花八门,各有其强调的重点,但基本一致的共识是:民意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时空,对特定的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观点和意见,它是一种民主的形式。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她没有自己的私利。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答黄炎培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兴亡周期率问题时就指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从那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始终强调“倾听人民的呼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走群众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抓手,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听从民意、顺应民情。

  但是,对于网民们在网上表达的意见到底算不算民意,一直存有争议。互联网上众声喧哗,人人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哪些是真民意?哪些是伪民意?哪些是被水军制造出来的假民意?确实需要仔细甄别。但是,如今我国已经有了7亿网民,这些网民们每天都对各种各样的公务事务发表着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不可忽视的信息传播平台和公共意见的集散地。网络上的各种意见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社情民意的风向标,是社会公众意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就不可能再对网上民意视而不见,而必须正视它,研究它,对之加以正确的引导,从而把民意凝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上来,即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同心干,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向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发出了“上网令”。他说:“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上网似乎只是年轻人的事,很多领导干部不懂网也不会上网,因而对上网存有偏见,对网络民意也不屑一顾。如今,人民群众都上网了,领导干部再不上网就会成为群众的尾巴了!在今天新媒体时代,不会上网的领导干部,既不可能真正知民情,也不可能真正懂民意,更别说引导舆论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而要过好互联网这一关,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首先必须学会上网。只有热情拥抱互联网,善于利用互联网,才能让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正能量”。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再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以六个“及时”应对网上民意。他说:“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让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互联网是一种开放的、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平台,其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信息传播的来源。因此,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以及基于其上的新兴传播产品的广泛应用,比如“两微一端”,就使得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传播者,每一个传播者与相应的传播产品相结合就可能成为一个媒体。

  互联网的这种特性,极大地拓宽了个人及各种社会组织的表达渠道,某些个体和团体的信息传播与意见表达可以更迅捷地广泛扩散,甚至具有乃至超过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和表达力。一个微小的事件通过互联网的放大,有可能成为现实中的一个影响巨大的事件,线上的风吹草动也可能影响到线下的社会稳定。

  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矛盾频现、危机频发、风险丛生的社会转型期,由于我国社会在人口、地域、民族、历史沿革和现实发展条件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具有多样化的特征,这就使得社会风险呈现出极大的复杂性。因此,各级党和政府应对网上民意、引导网络舆论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及时”,抓早抓小。近几年无数网络事件反复验证了一个教训:贻误时机往往就意味着失控。其次是要分类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各种各样,有提出建议性意见的,有维护个人权益的,有吐槽的,有骂娘的,各有其缘由。作为服务者,各级党和政府就必须有针对性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到应对有方,举措得当。

  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互联网监督要持包容和欢迎的态度。他说:“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监督,前述毛泽东答黄炎培问即典型一例。近年来,我们党更是不断强调监督的重要性。十六大报告提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十七大报告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更进一步指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

  但是,“互联网监督”出现在党的总书记的正式讲话中,这还是第一次。从性质上来说,互联网监督其实就是舆论监督在新媒体时代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传统的舆论监督主要是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得以实现的。由于大众传播媒介受媒体组织的控制和载体资源的限制,大量的普通民众实际上是很难通过它们表达意见的。有了互联网,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在互联网空间里,海量的信息获取,畅通的声音表达,以及活跃的意见沟通,在使民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得到落实的同时,也使得监督权有了施展的天地。十八大以来网络反腐的赫赫战绩彰显了互联网监督的巨大威力。

  互联网监督由于门槛低、成本小,人人可以参与,也就决定了参与者素质的良莠不齐以及动机的千差万别。但是,只要不是蓄意的诽谤和攻击,网民们各种监督的意见都应该予以包容。互联网监督的前提条件是自由表达,如果这种自由表达受到了限制,或者仅仅只是感觉受到了限制,人民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抑制,毕竟监督的对象是党和国家的公职人员,尤其是掌握了一定权力的公职人员,一般普通民众还是有所顾虑和忌惮的。当然,这一切都应当在法制与秩序的前提下进行。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遵守法律,尊重秩序,最终受益的还是人民。

  这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广大网民,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无疑为互联网监督释放了利好消息,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利用互联网对各级党和政府公权力以及行使公权力的领导干部进一步监督,以更好地保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 石家庄新闻网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