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火前的守望者——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文增

17.11.2014  11:25

■本报记者 张晓娟 文/图

曲阳定窑曾是五大名窑之一,后因战乱沉寂数百年。让人遗憾的是,伴着战火硝烟,定瓷技艺也就此失传,后人只能从为数不多的传世珍品里领略它的风采。如果不是陈文增,定瓷也许还是一些碎片瓦砾,散落在曲阳的小山坡上,残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此去经年,或被向往,或被遗忘……

三十八年前,陈文增用满腔的热情,燃起了一窑“炉火”,顶着无古法可循、无今术可用等压力,使“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定瓷再现人间。昨日,在河北省博物院陈文增艺术文献展开幕式现场,这位“名窑复兴时期中国定瓷之父”与省会市民分享了守望定窑的苦与乐,他还告诉记者:“恢复定瓷的目的是传承、是发展,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定瓷文化,我愿将毕生创作的作品献给国家。

历经磨难,终使宝瓷现人间

陈文增今年60岁,人生的多半时间是与定瓷相伴走过。展厅中,莹润似玉的定瓷,刚劲朗练的书法,丰富详实的资料,是他近四十年定瓷创作生涯的心血结晶,也是他历尽千余次失败的感人故事。

恢复定瓷比西游记里九九八十一难还多,我们曾经为此落泪,但从未灰心。”提及恢复定瓷的往事,乡音未改的陈文增,语气里有难掩的激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就有了恢复定瓷工艺的意向,并建立了工艺美术定瓷厂。一直渴望走出农村的陈文增,被调到该厂试制组,担任起恢复定瓷的重任。

为了寻找出定瓷的釉料配方,陈文增和他的搭档几乎走遍了曲阳的大山小岭,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向古窑配方逼近。努力终有回报,1984年1月香港各大媒体发布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在河北艺术陶瓷展会上,沉寂800多年的定瓷重现光彩。1996年陈文增主持的《日用美术定窑陶瓷》通过科技成果鉴定,专家认为他的定瓷“瓷质接近古瓷,工艺达到宋代水平,造型装饰有创新。”这标志着,定瓷浴火重生!2003年,陈文增被授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

普及日用,誓让定窑久长远

陈文增边研究边生产,如今他的定瓷已完成了仿古定瓷向现代定瓷的接轨和移植,形成了艺术、仿古、日用陶瓷三大系列,印盒、餐具、茶具等百余个品种。他的新目标是将定瓷推向民用、日用,让它走进寻常百姓家。

在五大名窑当中,定窑最具备走向日用的条件。首先定瓷雅俗共赏,雅的可以放在柜子里观赏,俗的可以直接进入生活用瓷行列。其次定窑的烧成温度是1200摄氏度,可以做到一次烧成净化,里面不含任何有害物质,可以说是最绿色环保的陶瓷。”定瓷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让陈文增对未来充满信心。

恢复是手段,继承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历经30多年的艰难摸索后,陈文增深知经验、技术来之不易,只有留下著述,带出学生,才能使定窑发扬光大后继有人。为让后人有文献参考,陈文增要求自己和徒弟勤思考,苦钻研,并把关键生产环节记录下来,写论文,出书:“这样,以后不管社会怎样变迁,只要有这些资料在,定窑就不会失传。

窑火相传,宝贵财富留后人

2015年春天,由曲阳县政府出资5000余万元建设的陈文增艺术馆将要在该县开馆。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爱上悠久的定瓷文化,陈文增慷慨地将半生创作的艺术成果尽数赠予该馆。他说:“在恢复定瓷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坎坷,每次都是社会、政府伸出援手,才让这条路得以继续走下去。‘世无私鉴,我无私藏’,我愿把劳动成果捐出来,把这笔文化财富留给后人。

不仅如此,陈文增还在陶瓷博览会上公开表示,凡是达到一定规模的陶瓷厂,都可以来找他学习定瓷技术。只要是为了增强定瓷生产力,他愿意将“定瓷传统烧制技艺配方”无偿出让,以期让定窑再现宋朝时的辉煌。

有人听说这些事后,说陈文增是个“瓷痴”,傻得都不知道给自己孩子“留点东西”。陈文增觉得,我们对一个人的最终评价,主要是看他为国家、民族做了什么。作为定窑人,把定瓷恢复出来,这才是第一步。窑火相传,造福后人,才是根本目的。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