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新年:藁城吹糖 妙口生花

29.01.2017  23:38

民间手艺是百姓生活智慧的凝结,创造手艺的老匠人,更是艺术瑰宝。今天的《匠人匠心 守望新年》让我们走进藁城吹糖匠人马青旺,看看他是怎么妙口生花的?

肩挑担子敲锣行,走街串巷吹糖人。约定俗成,是民间智慧与民俗生活的一种习惯化呈现,在民间手艺行当里都有一个讲究,叫做“闻声识人”,意思就是听见不同的声音,就知道是做什么的出来了,就像以前卖针线小物件儿的,一出街就会摇起拨浪鼓一样,(据说吹糖人儿的这行生意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制糖人的糖稀还有一种香味,所以吹糖人的小贩都以“香印”作为叫卖声。到了宋朝,赵匡胤作了皇帝,“”、 “”同音,而封建时代,为了避讳,吹糖人儿只好以打小铜锣来代替吆喝。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打铜锣就成了吹糖人儿这个行业的标志。)在过去的三十年时间里,每当马青旺背上吹糖人儿的家伙什儿走街串巷,都会带上这只已经有半个世纪年头的铜锣敲打起来,人们就知道是吹糖人儿的来了。

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吹糖人”晶莹剔透的糖人是一辈人的童年记忆,过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时候是儿童很喜爱的玩物。那时,家门口如果有“吹糖人”的,便会围满了小伙伴。如今儿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单纯哄孩子的东西了,“糖人”挑子也早已被人遗忘,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也很难觅其踪迹。对于现在的孩子,“糖人”已是个陌生的名词了。

藁城西辛庄吹糖距今已经有150年的历史,吹糖技艺的的主要用料就是麦芽糖,俗成糖稀,这熬制糖稀可是一个技术活儿,而且这吹糖技艺成败的关键之一,就是这糖稀是否熬制的成功。每次吹糖人之前,马青旺都要提前熬上一锅糖稀,放在装满木屑的家伙什儿里保温,这木屑小炉子看似简简单单,却能使糖稀保持二十多个小时的软化状态,简单,却体现了手艺匠人最朴实的智慧。

传统的手工艺,掺不得半点虚假,讲究的都是一个货真价实、返璞归真,最简单的,却是最精彩的,这也是老手艺为何能够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的重要原因。

除了熬制糖稀,吹糖是最重要的环节,吹糖技艺一定要采用“缓缓之力”,吹糖力度要恰到好处,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或灵动的花鸟虫鱼、或家禽百兽、或富于传奇的神话人物,都在马青旺一呼一吸一瞪眼之间,迅速成型,妙口生花。

艺在勤中练,工在苦中修。吹糖技艺与其他民间手艺有着很大的区别,由于糖稀冷却会迅速硬化,所以吹糖技艺重在一个“”字,每一次吹糖都要在糖稀冷却之前完成作品。所以对于吹糖艺人来说,复杂的不是工艺,快,才是手艺。几十年的时间里,马青旺很好的践行着熟能生巧,坚持将简单做到极致,展现了一个老匠人的本真与朴实。

宁折十吊钱,不把艺来传。老手艺人讲究“门里出身”,就是说祖传手艺一定不能外传,但是很多的手艺需要潜心修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下,很少有人愿意去坚持老手艺的学习,没有了继承,这就导致了很多的老手艺在传播中慢慢的消逝了。但是马青旺却希望能够将自己的吹糖手艺传给更多的人,所以只要有人上门求教,马青旺都倾囊相授。我想,匠人精神不仅仅是对老手艺的传承和坚守,更是匠人马青旺的“发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