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揭秘中共最高规格学习班:为防意外曾设两名讲师

10.06.2014  11:10

    走近中共最高学习班

    中共中央集体学习,作为中共最高规格的思想交流形式,被广泛关注和解读。但是,讲师备课要过哪些关?最高学习班的现场如何?这些鲜有报道。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湛,为读者揭秘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细节。

    为防意外曾设两名讲师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主题涉及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理论等众多方面,讲师大多是学界和社会公认在该领域素有研究和富有成果的学者,也有在政府部门长期工作并有突出贡献的领导干部。具体到请谁做讲师,通常由中央办公厅和政策研究室协调有关部门、高校或研究院所来确定。

    讲师的数量有讲究。郭湛说,以前每次学习要有两名讲师,且出自不同的单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许还有防备出现一人因故不能到场的考虑。“中央办公厅在送讲师去讲堂时,明确要求两人不能同乘一辆车。就是说,万一有车出现意外事故,一人不能到场,另一个人可以代他完成讲解任务。

    但自政治局集体学习以来,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意外”。从2014年初起,改为每次学习安排一名讲师。对此,郭湛认为,这样虽然加重了一人的工作量,但却节省了两人之间协调统一所需的时间成本。

    五大环节锤炼讲稿

    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郭湛与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合讲“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他们备课时间3个多月,经历5个环节。

    首先是根据学习主题和要求,反复交换看法,确定讲解内容的纲要。然后由两位讲师分头写出初稿。接下来,初稿经包括讲师在内的备课组专家审阅并进行修改。

    此后是讲师在专家组面前多轮试讲。郭湛回忆说:“第一次讲,发现内容偏多,讲解超过给定时间。听讲专家对试讲中的问题一一指出,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经过几轮试讲后,内容、表达包括语速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