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丢失案频发储户如何理性存款

29.01.2015  12:37

存在银行里的钱会“不翼而飞”、储户维权沦为“阶下囚”……近来接连发生在全国多地的存款丢失事件让广大储户很焦虑。

业内专家指出,在已发生的存款丢失案件中,部分储户对高息、高收益的盲目看重成为被犯罪分子利用的“突破口”。储户一定要先考虑安全再算经济账,理性存款才不丢钱。

高息利诱内控不严 存款丢失原因多

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中国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余额高达116万亿元。银行存款一度被视为最安全的资产,而日前却状况频出:2014年以来,已有浙江、河南、湖南、四川等地发生存款丢失案件,涉及数十位个人储户及泸州老窖、酒鬼酒、东风汽车等A股上市公司。

记者梳理发现,存款丢失的对象主要针对个人储户和企业客户:“高息利诱”是重要原因,从已披露的案件中,部分银行内部控制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

广东省银行系统的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一些违法、违规的银行职员往往以高息或高收益“忽悠”储户,然后在这过程套取密码或利用合同的复杂性进行“专业欺骗”。这一现象,不仅在储蓄过程中可能存在,在购买理财产品中更容易出现。

广受关注的杭州42名储户丢失9505万元存款一案中,涉案的杭州市联合银行员工以一次性给予13%利息的“贴息存款”为诱饵,在储户办理业务过程中伺机盗取密码后,将存款转入其同伙账户分赃;重庆储户120万存款蒸发背后,是涉案的农行梁平县支行工作人员以年息30%诱其上钩,然后通过伪造客户银行卡盗取了存款。在这些案例背后,多有银行内部职员通过“内外勾结”获取高额回扣或非法收入的现象。

把握安全与收益 存款和理财产品不同

据了解,中国是世界上居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银行存款是主要的资产形式。业内人士指出,储户在银行里存款容易遇到的陷阱有:混淆存款和理财、保险;理财产品不提示风险。至于银行职员涉嫌犯罪的套取密码、挪用存款等行为,虽然较少,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要轻信天上掉馅饼,也不要轻信为你办理业务的职员,一切以合同为准,以操作结果为准。

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仅上周共有788款银行理财产品发售,平均投资期限为125天,平均收益率为5.2%。而同期的三个月定存利率不及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的一半。

专业人士指出,购买理财产品,其中有三点必须注意:一是银行存款必须是在银行柜台办理,储户与银行签订合约,期限以活期、三个月、半年、一年、三年、五年为主,收益率固定,以银行挂牌为准;二是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必须认真了解产品内容,这里主要指产品的投资标的,预期收益情况等。同时,还要搞清楚这是银行自己发售的产品还是代销的产品,如果是代销的产品,是否有代销合同;三是对于较高的预期收益率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现在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在5%左右,如果人家向你推荐10%以上甚至30%的理财产品,这多半是非银行渠道的基金、信托等结构性理财产品,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银率网的分析师说。

全方位制度保障 存款保险会尽快出台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银行有义务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商业银行要强化内部督查,不应再发生存款失踪个案。杭州有关方面也对外宣称,将全力追回赃款保护储户权益,涉案银行也将为受害储户垫付存款。此前,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我国存款保险方案已获国务院通过,将推动存款保险制度的尽快出台,并称,存款保险制度将为全国99.6%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护。

而另一方面,储户也应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在存款时要选择信誉好的银行,在办理存款业务时,要理性地分析自身的承受能力,如果是低风险级客户建议选择银行定期存款或银行发售的短期货币基金理财产品,并检查有无银行单据凭证。 据新华社电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