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石家庄中介骗局:监管部门态度“温和”

11.09.2014  23:20

   (原标题:兴麟系骗局何以得逞)

  8月底以来,全国超过9个省区发生以吴秉麟为法人代表的“兴麟系”房产中介公司突然关闭事件,50余城卷入兴麟系骗局。在经历了“病毒式”急剧扩张之后,这个曾笼罩着“中国房地产经纪机构总部”光环的中介公司,几乎在一夜间崩盘,超2亿购房款的蒸发。

  近期兴麟系骗局不断被媒体曝光,从种种细节还原了兴麟系的三大骗术,虚假包装、虚假承诺,以及“”。这与以往骗局相比,并无任何高明之处。

  这个在不断被投诉和质疑中“席卷”50多座城市的房产中介公司,如此疯狂扩张成为吸金“黑洞”,究其原因,并非全然归结于购房者不小心或者是笨得看不清其中的骗术与漏洞。

  以媒体报道兴麟系骗局所选取的个案内蒙古包头市王女士的例子,便能看出其中端倪。王女士发现兴麟系旗下房产中介的门店人去楼空,报警后等了一天,也没有等来110出警。当人们质疑权力机关不作为的时候,一些人为其辩白,公安未能及时出警的原因是,按照权力系统的划分,房产中介的骗局可能归于工商部门和房管部门。

  事实上,恰恰就是这个辩白,点出了维系兴麟系骗局的另一个因素。媒体报道显示,在“兴麟系”房产中介公司案发前,各地相关部门对其违规行为态度都比较“温和”。各地监管部门也表示,执法手段有限,有责令整改、约谈、行政处罚的权力,并没有取缔和查封类的执法权。甚至,对于二手房市场监管,很多地方几乎仍是空白。

  即便单一的部门未能获得执法的赋权,但这并不是整个权力系统任由兴麟系骗局继续下去的理由。其间,权力部门之间未能及时关切,明显成为兴麟系骗局能够在屡次投诉和质疑中继续完成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只是兴麟系骗局成长的一个客观因素。所谓构建的骗局,其目的便是形成一个资金的黑洞。而权力的扯皮为制度监管的漏洞,敞开了大门。不仅仅是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房产中介的客户保证金,一直处于盲区,甚至购房款亦在监管之外。新华社的报道,指出很多地方并未根据2011年出台的《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建立购房款相应的专用账户,导致很多购房者直接将钱打入中介公司的账户,从而导致发生了类似于兴麟系的庞大骗局。

  而在无人监管的“潜规则”下,早在2007年底就因房地产市场遭遇“寒流”,开始陆续发生过房产中介卷款潜逃的恶性事件,但相应的制度漏洞并没有因此堵上。直到兴麟系案发,人们才知道购房款如何安置监管才是本案的焦点与核心。

  兴麟系案发的另一个政策背景,再一次加重了人们对房产中介行业的担忧。按照当前公司注册改革,房产中介的经济组织和机构,属于低门槛的,甚至一元钱就可以成立一家房产中介公司,更重要的是国务院又刚刚取消了房产中介经纪人这项职业资格许可。换言之,现在的房产中介机构,从准入监管的阶段来看,几乎是没有设立任何门槛的。

  对于整个房地产中介行业来说,尽管诚信始终出现在其招牌上,但这个行业向来缺少的是往后看、自省的品性。于是,在准入接近零门槛的现实当中,如果不能规范其资金、交易行为乃至行业整体监管,那么可以预见,兴麟系骗局昭示的,绝不是这个行业涤浊扬清日子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