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娘子”张平宜:为麻风病康复村孩子奔走的十年

24.12.2014  05:00

张平宜和孩子们在一起。资料图

    过去十年,被称为“台湾娘子”的张平宜,一直在为麻风病康复村的孩子到处奔走。1999年,台湾女记者张平宜在四川、云南的一次采访,让她偶然间闯入了麻风病康复村。如今,医疗的进步已让麻风病渐渐变成历史。但这场跨越海峡的“爱的长征”远远没有结束。近日,在结束了新书《》的全国宣传,举办本年度最后一场读书分享会之前,张平宜在成都接受了华西都市报的专访。

    谈新书

    主动释出关怀触碰“隐形人群

    或许是记者出身的缘故,张平宜对文字的原创性有着近乎执着的坚持。她说,新书是她想自己动笔,为社会呈现一个真实的张平宜。同时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公益组织的十年成长经历。这次的简体版内容增加了5万多字,还有一个10年手记。

    “》,是想传达一个触碰的概念。" >内地版取名《》,是想传达一个触碰的概念。”张平宜说,麻风病过去是不可碰触的一群人。她是一般的社会人,去触碰他们的世界,双方因触碰而有所认识和了解。

    过去十多年,张平宜一直在身体力行这种触碰的概念,把自己当做正常世界和麻风病人之间的桥梁。她四处奔走,让麻风病康复村的情况被大家知晓。她用在台湾写文章、演讲、卖书的钱及募得的善款,建立起明亮宽敞的教学楼……如今,已先后有200多名学生从这里毕业,走出大山,走向社会。有些人因为她,命运得到了改变。其中就包括她的助手,一个叫李一扬的23岁小伙子,“我跟他讲,有机会要走出中国,看看世界,那才叫人生,才叫生活。

    谈孩子

    “我最遗憾不是他们的亲生父母

    在2011年前,张平宜的生活被切割成两半,一半在台湾,一半在麻风病康复村。当选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后,她的生活被切割得更加零碎了。除了往来两地外,还要分出一些时间参加社会活动,去麻风村的频率没有以前那么勤了。但每次“张阿姨”来了,孩子们的亲切,雀跃,就像昨天刚刚分别的家人一般,这让张平宜觉得很“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