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前资本市场

30.06.2015  19:06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震荡加剧,各方看法分歧加大,甚至出现一定的恐慌情绪。对此,分析人士认为,当前,经济基本面有向好迹象,改革动力还将继续释放,流动性宽松态势仍将持续,支撑市场的逻辑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市场基本格局依旧。

   经济基本面呈现向好迹象

  无论短期走势如何,资本市场最终要从经济基本面中获得支撑。尽管当前经济运行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但是最近发布的数据已然透出了一些积极信号。

  数据显示,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增速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0.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增速分别加快8个和11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比上月有所下降;出口总额虽同比下降,但降幅比上月收窄3.4个百分点。

  “短期来看,工业、投资、消费、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稳中向好,就业稳中有升,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基本面短期内比之前有所回升。”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说。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的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正在引领消费升级,成为经济一大亮点。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9.3%,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29.3个百分点。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伴随着工业化走到后期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等,传统的消费会有一定萎缩,医疗、养老、健康产业、互联网相关、新能源新技术相关的产业会有一定发展,服务业、新兴产业将在今后长期保持上升势头。

  经济数据中的一些积极变化与多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不无关系。今年以来,各项改革措施陆续出台。“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发展战略相继部署,支持创新创业、“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举措陆续出台,对培育经济运行内生动力、激发经济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迅雷认为,未来改革还有很大空间。比如包括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在内的金融改革,以及国企改革、财税改革、土地改革等。“这些改革措施的推出,将对提高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十分有利。

  在宏观经济出现积极变化的背景下,部分行业的企业盈利水平有一定改善,对市场形成正面效应。“短期来看,稳增长政策的支持将继续改善经济基本面和企业盈利状况;中期来看,改革效益的显现需要过程,陆续释放的改革效益、创新创业驱动等将激发经济内生动力;这些都将进一步夯实资本市场的基础。”诸建芳说。

   流动性宽松态势将持续

  对资本市场的参与者而言,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资金面。此前,市场曾经猜测,随着经济出现企稳信号,货币政策基调或许会发生变化。这样的预期对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就在这一片猜测当中,6月27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多位受访的专家认为,这证明了货币政策目前不会有大的转向。

  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尽管部分数据透出经济基本面的积极信号,但稳增长的压力仍然较大。数据显示,5月份CPI环比下降0.2%,同比上涨1.2%;PPI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4.6%。

  对此,中金公司认为,5月份CPI和PPI数据表现疲弱,表明通缩压力仍然较大,实际贷款利率仍然过高。如果通缩压力未得到有效遏制,将可能抑制今年初以来企业盈利能力的温和复苏势头。

  因此,在通缩压力明显缓解和经济出现确信复苏之前,货币政策有必要继续保持当前基调。

  针对27日的降息降准,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陆磊也确认,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但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从前瞻性角度看,有必要进一步实施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以支持经济稳定增长。

  陆磊同时表示,此次降息降准改变了以往交替运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的操作方式,体现了“对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稳定的充分权衡”,存贷款基准利率降低为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下行、稳定企业和居民投资与消费预期提供了政策支持。

  分析人士认为,央行选择这个时点降息降准,为下半年经济金融在合理区间运行奠定了流动性基础,意味着流动性充裕的态势仍将持续,这将对资本市场构成有力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陆磊还表示,存贷款基准利率持续下行和定向降准有利于为“十三五”时期金融改革提供更为充分的政策空间。一方面,金融体系以更为充分的流动性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直接投融资比率将有望从2014年末的17%左右逐步提高到“十三五”末的25%左右;另一方面,在结构性调控下的差异化竞争和高效资源配置将有利于一个更具竞争性和竞争力的金融体系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