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1.04.2016  12:07

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项经济指标也步入中等偏上国家行列。然而,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发展,使得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化工、冶炼等行业亏损严重。截至2015年12月,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这几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了70%—80%,从而造成我国产能严重过剩,这样不仅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而且还会成为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的重负。与此同时,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公共服务、社会公平等领域,也存在着瓶颈制约。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经济结构改革方面入手,为此,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扩大有效供给,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蹄急步稳,调结构、转方式、治污染、压产能、去库存等各方面要求我们必须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破解当前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措并举、强力推进。

一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做到简政放权、放松管制、优化服务、释放活力,把原来政府掌握的权力放给市场、放给企业,做大、做活市场,从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原来,政府的“有形之手”伸得过长,过多地通过政府的需求侧管理,特别是通过对投资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的管理,来拉动经济增长。今后,要更加突出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力量,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强行去杠杆,让一些“空壳”企业、“僵尸”企业该破产的破产、该关门的关门、该重组的重组,有效提升市场的作用,改善供给侧的发展环境。同时,政府要将自己的主要职责定位于制定好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切实做到放管结合,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理顺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关系,促进两侧均衡发展。面对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仅从需求侧寻求突破已经很难有所建树,只有从供给侧与需求侧两方面着手,积极推进中长期的宏观调控,才能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向纵深,才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获得预期的效果。在供给侧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政策。通过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消除服务业与工业要素价格差异,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等做法有效促进供给侧的发展。在需求侧要努力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配合运用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全力解决有效内需不足的矛盾。通过适当提高工职人员工资,调整消费政策、调整限制消费的税费政策,推行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等做法有效扩大内需。

三是完善创新和创业体系,大力推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创新驱动保驾护航,大力开展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行动,以创新促改革,以创新谋发展。推动“双创”,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要加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升级发展。二是要积极推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发展。三是要完善创新创业体系,提升供给侧参与主体“质与量”,丰富供给侧模式。

四是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业,给予公共服务业发展一定的政策空间。增加公共产品、做好公共服务,能有效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助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一直以来,社会对于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呼声最为强烈,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在供给总量和供给分布上所存在的问题也由来已久。因此,要给予公共服务业发展一定的政策空间,通过采用PPP运作等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尽可能将一些公共服务领域的事情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加快形成改善公共服务的合力。同时,在政府相关部门监管的前提下,鼓励更多市场主体进入供给侧,释放改革红利,进而促进社会整体公共服务水平的改善,让多样化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从而扩大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

五是为企业发展减压,增强企业竞争力。当前,一些企业由于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过高等原因,导致其难以维持自身正常的运转。只有通过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降低社会保险费等,才能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供给能力。尤其在当前经济发展换挡调速、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为企业减负能直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和资本的税后报酬,刺激劳动和资本供给的增加,进而推动潜在的产出增长。真正在供给侧为企业减压、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