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70县市告别GDP”如何才能走得更远?

26.08.2014  13:02

    告别“唯GDP论”动真格了。截至目前,中国超过70个县市告别“唯GDP论”的时代,取消GDP考核,以环境和民生的考核导向取而代之。应景的是,第一季度全国31个省GDP总和仅比全国第一季度GDP总量高出3.64%,较2013年高出11%大幅下降。(人民网8月25日)

    “没啥也不能没钱”,但“有钱也绝非万能”。从这个角度来看,GDP这个纯经济角度的考核标准,当然不无参考意义,但是,假如作为政绩评判的唯一标尺,自然难免以偏概全。现实中,因为对于GDP指标的过分强调,地方政府为了应对GDP考核指标,往往无节制的发展经济,无底线招商引资,表面看来,GDP指标 似乎突飞猛进,但经济发展的质量却乏善可陈,甚至以环境和民生为代价,“唯GDP是举”的发展模式,可以说早已饱受诟病,被戏谑为“只长骨头不长肉”,更是相当形象。

    于是,70个县市取消GDP考核,尽管“注定是一场艰难的告别”,但这艰难迈出的一步,显然不只是简单的挥一挥衣袖,被寄予厚望,也就不难理解。不过,假如认为取消了GDP考核,地方政府的行为便能回归正常,发展模式的弊端便能一扫而光,或许也有些过早乐观。

    事实上,对于GDP指标的摆脱,应该说早有尝试。早在几年前,便有一些地市引入“幸福指标”,并以国民幸福指数(GNH)取代GDP,指望彻底扭转“GDP牛市”却遭遇“幸福感熊市”的尴尬。然而,这些当初被充满期待的尝试,却很难说立竿见影的收获了成效。尽管“幸福指数”的提法,比纯粹经济层面上 的桂冠来的更有“含金量”。但即便如此,一些“幸福指数”的评比与排名却仍不乏争议。“幸福城市”甚至常常受到自己市民的质疑乃至反对,这已很能说明问 题。

    GDP指标的弊端正在于其将政绩简单的经济指标化,而一旦所谓的“幸福”成为一个用于量化政绩的数据,假如其与居民的真实感受之间存在差异,其实都不能算 是名至实归。毕竟,在“幸福”这件事儿上,其实并不能玩“四舍五入”,更不能“去掉一个最低分”。按照木桶理论,“幸福指数”其实不能只看幸福人群的幸福指数,而更应关注幸福感最低群体的感受,甚至以最短的那根板来作为衡量基准。而现实中,用于替代GDP指标的各类“幸福指数”,在其细化与落实的过程中, 却仍然逃不出GDP与经济指标的窠臼,甚至在算法上仍然延续单一指标,以致忽略民众的关注点与真实感受,也是普遍现状。

    可见,假如取消了GDP考核,不过是换个名称,实际上却换汤不换药,不过是从一个坑跳进另一个坑,并不能奢望有太多的改观。政绩评判究竟如何量化,又用怎样的指标来考核,也仍然是个无可规避的待解命题。而只要是政绩指标仍然是官方自评自判,自说自话,即便不至于全然是“王婆卖瓜”,但这样的政绩指标其实注定残缺不全,难以完善全面。

    从这个意义上说,告别“唯GDP论”,当然值得期待,但要想政绩指标不再重蹈覆辙,其实更应引入包括民间在内的测评机构,为政绩评分找到最合适的“裁判员”。唯此,“取消GDP考核”,才有望走得脚踏实地,而不仅仅是挥挥衣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