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幸福生活的绿色革命

05.02.2015  21:01

  ——推进“五城建设”深度解析之“生态之城”篇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以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生产方式,从根本上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全市经济工作会上,市委、市政府从沧州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之城”的宏伟目标,为沧州绿色崛起指明方向,也为在新的起点上深入推进沧州生态建设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
  2015年,生态正成为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发展主题,也为沧州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增添了新的魅力。
  当前,人与自然的矛盾、发展与环境的对立、城市与乡村的反差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沧州将城市发展规划定位在“生态之城”,是从“褐色工业”走向“绿色文明”的伟大迁徙,是一场奔向幸福生活的绿色革命。
  幸福是什么?人们解读各异。有人曾做过有趣的解读:“饥饿的人宁愿用宝石换馒头,对他来说不饥饿就是幸福。
  当下,对于跻身于全省经济发展第一梯队的沧州,显然已经不“饥饿”,但在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快速奔跑的30多年中,沧州也留下了不少遗憾——粗放式的传统发展方式,造成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沧州的空气质量,2014年1至11月份尽管一直排在全省前4位,但具体到全国排位还比较靠后;沧州的森林覆盖率,2014年是25.5%,低于全省的27.5%,也低于同是平原地区衡水市的27.8%、廊坊市的27%。
  而要扭转旧有发展模式的巨大惯性,显然不能依靠原有框架内的小修小补。沧州需要的是一种价值观念上的创新性变革,一种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之城”建设,便是顺应这一创新性变革的战略部署,也是沧州走向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实现绿色崛起的必然之举。
  生态城市,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对于全境为平原、靠海而盐碱的现实条件,沧州应该如何选择生态建设之路?
一绿遮千丑,建筑和环境差一点,但满目苍翠,也会让人心旷神怡。”市委书记商黎光在日前召开的经济工作会上给出了答案:我们要全力打好造林绿化攻坚战,2015年确保完成40万亩植树造林任务,千方百计增加绿化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要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进一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让人们更多地享受蓝天白云,呼吸到新鲜空气;加强河流水系、近岸海域全面治理,推动运河景观带改造建设,让老百姓享受到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清澈见底的自然风景。
  近几年来,我市已然开始大力实施城区绿色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城市公园、街头游园以及万亩城市森林公园和环城林带建设,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三项指标分别达到32.2%、37.05%和10.6平方米,均已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城市绿化、城市配套及城市管理水平加速提升,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已通过初评,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令所有来沧州的外地人刮目相看。

  然而,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我们的城市还有许多不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沧州更要坚定不移地打绿色牌,做生态文章:我们要突出造林重点,千方百计增加绿化总量,重点实施绿色廊道、森林“围城”、万亩造林大方等重点绿化工程,启动实施重要水源地沿线及周边绿化,努力实现全市河渠堤坡及两侧宜林闲散隙地全部绿化;要抓好城市、乡村以及园区周边等重要节点的造林绿化,打造农村发展新增长点;要科学种树,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打破盐碱地制约,选种易栽、易活、经济、实用的乡土树种,凸显地方特色;要创新完善机制,提升造林绿化质量和水平,完善惠民政策机制,安排专项资金补助,保证绿化需要;要完善林权保障机制,依法落实地权、林权,保护造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造林绿化,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营建各种形式的纪念林。目前,我市秋冬季造林绿化已取得可喜成绩:秋冬季共完成造林17.99万亩,完成秋冬季15万亩造林任务的120%,绿色崛起中的沧州迈出了坚实一步。
  建城不易,守城更难。如何保持好已有的生态建设成果,形成绿色长效机制?市委书记商黎光语重心长地说:“一座完美的城市,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由此看出,城市管理的好坏,同样决定着生态之美的持续发展,直接影响着沧州人民工作和生活质量。加强对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不仅关乎外在形象,反映城市魅力,是政府管理能力和市民整体素质的直接体现,更是实现绿色崛起、生态之城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对于正在起航的“生态之城”——沧州而言,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十分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要着力改造传统型的城市管理模式,建立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城市管理新机制,推进城市管理从单一的城管执法向城市综合管理转型;逐步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长效化”和“数字城管”的运行实施;实现城市管理由“被动”到“主动”、城管问题从“单打独斗”到“齐抓共管”、解决问题能力由“”到“”、攻克难题从“难解决”到有办法的四大转变。建筑不怕陈旧低矮,街道不怕狭窄,但一定要整洁干净,井然有序。要在“”和“”上加强治理,做到真管、严管、细管,敢于碰硬,并常抓不懈,不能紧一阵子、松一阵。对一些老大难问题,要重责重罚,特别是违章建筑、乱搭乱建,在刚露头时就要严管,坚决停下来,把沧州打造成“婴儿车能在街头任意出现”的城市。
  随着这张生态蓝图的不断展开,沧州必将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探索出一条转型跨越发展的新途径,推动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因为,她顺应时代要求、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发展趋势、顺应人民意愿,与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高度契合。
  随着“生态之城”建设的不断深入,狮城百姓将会惊喜地发现:
  沧州变“绿”了——以植树造林为脉络精心“包装”起来的绿色资源将爆发出巨大的张力,以绿色文明为内涵的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沧州变“”了——不仅是空间距离的拉近,更是价值取向和发展理念的共鸣;
  沧州变“”了——慢并不是落后,而是一种经济新常态下,更健康、更幸福、更加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沧州变“”了——绿色生活、绿色产业、绿色城市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实现有机统一,开创出生态建设的新模式和的科学发展的新形态。
  “生态之城”建设所呈现出来的多重维度,将构成绿色崛起新沧州最动听的绿色交响曲。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实现沧州永续发展,建设生态、幸福之城,就是沧州儿女今日最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沧州人由来已久的夙愿,彰显了沧州坚定不移建设绿色生态之城的决心。我们要紧紧跟随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步伐,沿着绿色崛起之梦,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定位自己的角色和标准,为把沧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沿海强市、绿色之城而共同奋斗。